“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是我今生的自豪”

2023-07-25 04:47:59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是我今生的自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7月的北京,一场大雨过后,白云旖旎,空气清新。

    对于88岁的于枫来说,这场盛夏的雨带给她的不是一丝清凉,更多的是牵动着她的思绪,70年前的一个夏天——1953年7月27日,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在我刚满13岁那年,就跟着哥哥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1950年,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站医院一名‘白衣战士’奔赴朝鲜战场。”于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全程的她,不仅经历了在恶劣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体验了战场上的残酷无情,目睹了亲爱的战友们长眠在朝鲜大地上,战场上的点点滴滴,令她永生难忘。

    “十三兵站医院驻地在一个名叫三浦里的地方,我当时在手术室做护理工作,手术室根本不是现在的恒温明亮大房间,而是朝鲜人逃离战争丢弃的一间破旧的房子,医疗条件艰苦,伤员也多,有时候医护人员忙起来几天几夜,才能休息一个夜晚或者一个白天,也随时面临敌机的轰炸,随时都会有牺牲的可能。”于枫声情并茂地说道,与战友们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据于枫回忆,有一次,她和战友麦莲花同志在河边清洗敷料暴露了目标,敌机几次向她们俯冲扫射,幸好她们及时跑到河边,躲藏在一块有斜坡的大石头后面,才没有被敌机击中。

    “战争的残酷无法想象,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但是我们志愿军有着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无谓生死,迎着炮火前进。”于枫感慨道。

    于枫提到,朝鲜冬天的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40摄氏度之间,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有战伤的,也有不少冻伤的。

    “有一次从长津湖战役运送下来几卡车伤员,到医院时有的伤员都冻得无法下车。其中有一个带着四川口音的伤员喊着自己的鞋子不见了。后来才发现他的双脚和鞋子一起冻掉在车厢里……”于枫说着说着,眼泪不由自主地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伤员有不少。

    在前线紧张工作的日日夜夜,于枫常常被广大指战员“一人拼命,十人难当”的硬骨头精神所感染。

    在战场上,于枫和战友们背着红十字挎包,提着小马灯在寒风刺骨的黑夜里,巡视山洞病房……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救死扶伤的精神。

    “前线将士用生命捍卫阵地,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我主动要求为伤员输血100毫升时,没有想到抽到50毫升时,再也抽不出血来,因身体虚弱虚脱在手术台上。后来也因忘我工作,过度疲劳发生了休克,被战友们抢救了回来。”于枫说,五次战役结束后,她所在的手术室荣立集体三等功,她个人也荣立了三等功。

    1955年,于枫从部队转业后,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当了21年的记者,1983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任教10年。

    多年后,于枫用笔墨记下了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感人的瞬间,以此告慰逝去的英雄,激励后人珍惜和平。

    如今,在西藏日喀则953军医院(原十三兵站医院)内有一面名为“部分功臣名录”红色的墙,镶刻的“八一”军徽下写着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于枫的名字也在其中。

    “当看到老战友发来的‘部分功臣名录’照片时,我非常感动,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是我今生的自豪,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于枫说。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首脍炙人口的《英雄赞歌》在于枫心中,有着更深的理解。每当她唱起这首歌,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感慨万千。

    “70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战场上那一桩桩动人的往事,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新时代新征程,每一个中华儿女要铭记历史,要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助力民族复兴。”于枫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