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进化 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2024-07-25 03:28:30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公共图书馆的进化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公共图书馆的进化 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徐家汇书院已成为上海新晋的文化、文旅胜地。近800个阅览座席,经常坐得满满当当。

进入暑期以来,各地多家公共图书馆出现读者排长队等开门、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市民热捧图书馆的新闻连续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在图书馆里,不仅有读绘本的儿童、做作业的学生,同时也有沉浸于阅读的白发老人,他们都在无际的书海中,尽情遨游。“阅享夏日”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现象。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有人将城市里的公共图书馆,比作一间书房。它像是一颗种子,萌发于巷陌之间,以书页和墨香,在钢筋水泥中守护文化的一抹青绿,成为一座城市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图书馆是文献存藏机构,免费的图书阅览室、电子资源库和线上课堂,还可以是“最高效遛娃宝地”“自习天花板”……这些丰富的内涵背后,是各地不断更新的场馆服务模式和设施条件,也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图书馆还有多种“打开方式”。

当图书馆火成了“网红打卡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一定会有更多读者“解锁”图书馆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也期待,公共文化服务将进一步优质化、均等化,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更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剧本杀里实现深度阅读

“听说8月又要有新的剧本了,我简直太期待了。”刘允熙曾参加过成都高新区图书馆开展的经典名著剧本杀活动,那次参与的经历让她难忘。听说图书馆即将要上新剧本后,她非常兴奋,“玩的过程其实就是沉浸式阅读的过程,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把书里的细节吃透,是一种特别好的体验。”

展览、讲座、剧本杀、领读活动……近年来,成都各公共图书馆推出了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郫都区图书馆每年开展100余场阅读活动;高新区图书馆新馆开馆一年以来,共举办326场阅读推广活动。暑假期间,成都各公共图书馆将举办数百场阅读活动,寓教于乐,促进阅读。

如今,阅读不再只是埋头苦读,而是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沉浸式获取知识。近年来,国内各大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马可·波罗奇迹之旅:探索与求知”数字沉浸互动体验展以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纪》为蓝本,依托AI、MR、光影等数字技术,将书中描写的古代丝路风光、东方运河港口、元代宫殿城池一一呈现,创新性地展示探险家马可·波罗的“东方奇迹之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奇妙的旅程。

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认为,如今的图书馆,不仅陈列读物,更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通过引导阅读、分享阅读、参与阅读等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他表示,越来越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实则都是以阅读为中心,通过创新形式突破传统的阅读方式,让读者能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实现深度阅读。

知识的入口为终身学习者服务

王甫君是国家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她和国家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她高中时候。“那时国图在北海公园边上,面积比现在小多了。国图的开馆时间很长,我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后还可以赶去看会儿书。”2014年,国图数字共享空间开办了老年课堂,退休了的王甫君再次成为图书馆的常客。

王甫君报名参加了国图数字资源与智能化设备使用培训班,“以前我不会用电子设备。在培训班上,数字资源服务组的工作人员耐心教我们操作。”王甫君还经常参加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在讲座中,专家对历史文化的解读让她的视野不断开阔。听完讲座后,她还会去借阅与该场讲座有关的书籍,“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让我可以保持心态年轻,跟上时代潮流。”王甫君说,现在的图书馆,不仅有丰富有趣的书籍,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样的变化,让我觉得特温暖。我有了退休之后的‘第二所大学’。”

“图书馆为终身学习者服务,保障终身教育、激励终身学习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而这个使命的承担对于图书馆而言,依托的正是社会教育职能。”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在近期举办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学术交流会中表示,图书馆已经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执行角色。

拓展知识的边界,是越来越多读者前往图书馆的理由。“‘取’字最早是和战争有关系的,‘又’是‘手’的意思,一个耳朵一个手,就是把耳朵摘下来。”在成都郫都区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罗建平的线上讲座“汉字智慧:一字一故事”广受好评。16岁的乔润锋坐在自习室里,戴着耳机专心听着讲座。“郫都区图书馆经常会有一些讲座,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形式也很灵活,线上线下都有。”乔润锋说,“我每次听了图书馆的讲座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时候我在图书馆学到的知识还会运用到考试中,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图书馆就是我的‘第二课堂’。”

张久珍表示,新时代的图书馆不能坐等读者前来学习,要主动作为,不但为学习者提供基础阅读服务,还要以阅读推广、讲座、展览、培训等形式提供科学、文化、信息素养等社会教育,为公众创造文化生活,提供学习机会,要把图书馆变成一个知识的入口。她强调,图书馆的努力不仅要针对青少年和儿童,更要帮助中老年人回归阅读。

有形的阅读空间和无形的文化共享

目前,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厦门等多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都开启了图书网借服务,满足读者不同的借阅需求。石家庄市图书馆推出图书网借服务上线当天,家住石家庄市长安区的刘小栗便下单了《传播学质性研究方法》《不能错过的迪士尼双语经典电影故事:青春变形记》两本书,刘小栗说,送书上门快递费4元,非常优惠。“文化外卖”正是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

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炎龙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文化共享空间,需要尽量扩大社会覆盖面,让尽可能多的城市居民同等便利地使用其资源。“图书从被放置在馆内,到以外卖的形式配送至读者家中,实际上将有形的阅读空间,以无形的形式延展到更大范围的读者家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

提到杭州图书馆,“不拒乞丐和拾荒者”或许是人们对它最深的印象。2014年,“拾荒老人”韦思浩在杭州图书馆仔细洗手后阅读书籍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他们称杭州为“最温暖图书馆”。而杭图的温暖还体现在细致的服务中。杭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冬介绍,这些年来,杭州图书馆不断降低阅读门槛,持续实行便利读者的措施,“2003年,杭图就在全国率先推出免证阅览制度,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2019年,率先实现全市范围免借书逾期费;2020年,杭图开启‘一键借阅’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新模式,通过手机‘点单’,每月借阅量突破万册。”而在深圳的图书馆,读者可以“一证走遍全城”,新书直通车、预借自取、快递到家、文献转借等创新服务便捷惠民,“云上图书馆”跃然指尖,让读者随时随地畅享阅读。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认为:“今天,知识生态环境加速变革,阅读与出版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深化,使图书馆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用户信息需求和阅读服务场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吸引全社会更广泛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雅婷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