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澎湃 绿色发展

2024-07-25 04:17:5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新”潮澎湃 绿色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实现“农业绿色增产增效”对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些改革举措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

    绿色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动能

    绿色兴农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绿色科技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依托生物、数字、先进装备制造等技术手段融合协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农业最好的产出、最好的效率、最好的收益。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耕地质量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持续推进节水农业,减少用水量。全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5.91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2。

    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毕家店村,成方连片的黑土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辽阔。“这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基地,主要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吉林隆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板块负责人陈文博介绍,再往基地深处走,可以看到一个蒙古包形状的蓄水站,外面连接4个过滤器,过滤后的水经过蓄水站,再通过一条条细长的滴灌带输送到田间。

    “这滴灌带有一个特别的设计,能控制水肥的流量,大大节省了水肥,同时将种植密度从每亩6万株提高到7万株。”陈文博对黑土地保护技术了如指掌。与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公司的东北黑土地创新研究院形成了多项“用得上、留得下、推得开”的黑土地保护科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节约了水肥资源,还保障了耕作质量,为养好地、种好粮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重要之举。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段龙龙和四川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许建南提出,由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所选育出的良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等优势,能够更好应对自然灾害,有效保障粮食产量与质量。

    夏日的吉林,田间地头农事繁忙,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大显身手……吉林省加强现代种业技术攻关,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今,吉林省有8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3个水稻品种亩产超700公斤,认定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2家,农业正在向新而行,“新”潮澎湃。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从源头减少污染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减排固碳、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拯举例介绍,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推广有机肥料替代化肥等绿色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

    在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程度低,一直以来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如今,这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正在为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变化。

    在湖北襄阳,一种“农作物种植+秸秆养畜+畜禽粪肥还田”的新模式正被推广。当地对秸秆进行回收,并利用专业设备粉碎、除杂,生产成饲料,对口销售给养殖场,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通过转化,变为高档有机肥,再卖给蔬菜种植园、果园作肥料。绿色种养循环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

    坚持绿色兴农,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王拯提出,要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方式,降低化学品使用量。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生猪养殖场里的粪污收集后进行干湿分离,干的运往生产车间加工成有机肥,湿的则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和沼液。沼气用作燃料,沼液则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农田用于作物肥料,沼渣也被加工成有机肥。这个养殖场里每年产生的1万多吨猪粪,不仅实现了零排放,还带来上百万元的利润。

    3年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持续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带动县域内畜禽粪污就近还田,推动化肥减量,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阶段性成效显著。

    以“绿色+”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农业格局,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理念,提高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以‘绿色+’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乡村产业新融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赵增彦提出,乡村要依托自然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资源,对绿水青山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推动乡村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大力推进“草业强县”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子。目前,岷县猫尾草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0万亩以上,有种植加工生产基地5处、种植户1.9万户。近日,以“走向世界的猫尾草·发展草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西部草都发展高端论坛在岷县举行,草牧产业链现场签约8个项目,涉及资金10.2亿元。

    与会专家建议,在优质乡土草种选育、扩繁、推广利用上发力,提升草业新质生产力,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利用好猫尾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猫尾草田园景观农业,推动岷县猫尾草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一批新业态,各地因地制宜发挥生产要素聚合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等相互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余欣荣表示,一些地方通过绿色技术对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渗透,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从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让更多农户共享增值收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