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椿街是象来街吗

2024-07-25 14:35:35 - 北京晚报

长椿街是象来街吗

民国十年地图上有象来街的地名,但不见长椿街地名。

长椿街是象来街吗

▌怡然

前段时间,儿时学伴们一起重返故地,漫步于当年的长椿街。沿街东侧道路向北而行,细细观望,回眸当年的街景,当走到几座四层式老楼房时,被街门外的一个个牌子所吸引。淡黄色小象造型牌子从墙壁探出前半身,圆圆的眼睛,高耸象鼻子,生动可爱。驻足于此,象身上那三个红色文字“象来街”映入眼帘。“长椿街是象来街?”同学们争论起来。有人说是,但多数人坚定地否定。

对象来街,我记忆清晰不只是因为小学校舍在这附近,更是因为父母经常带着我乘坐10路公交车去姥姥家。自幼喜欢汽车的我,对当年10路公交车记忆深刻,那时10路公交车是匈牙利进口的伊卡鲁斯大轿车。10路公交车途经樱桃园、牛街,在下斜街西转再北行,跨过当时的木质桥,穿过宣武门西侧临时扒开的城墙,往北爬坡后,立即向东转就是当年象来街公交站。再向北至麟阁路(当时没有“佟”字)而东行,西单、天安门、东单、方巾巷等站,最后是北京火车站。儿时的记忆告诉我:长椿街不是象来街!

为了查找曾经“象来街”的地址依据,特意去“蹲”图书馆。终于在民国时期几个版本的老地图找到答案。

查阅民国初年(1912年)的《北京地图》、民国十年(1921年)的《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北平市全图》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北平市城乡地图》,象来街都是在宣武门至西便门城墙内的中间位置,即今佟麟阁路的新华社宿舍区一带。(明)张爵的《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宣武门内西城根有象房桥,西沟沿水由此出水关入护城河。”这与民国老地图是一致的。

象来街(今佟麟阁路)一带紧临沟渠,即明时皇城西部的大明沟,是明清时期内城向城外护城河排水的沟渠。上溯到元代,这里是连接上游三海的人工河道。至明代,上游河道淤积阻塞,及明代的城墙南移,该河道归入明内城,这条沟也就成为城内的排水明沟,称河漕,清代则称大明濠、西沟沿或南沟沿。民国初,将明沟改建为盖板路,1921年筑为沥青路,仍称南沟沿,后改为南沟大街。1947年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佟麟阁,南沟大街改名为佟麟阁路。佟麟阁路北起复兴门内大街与太平桥大街相连,南至宣武门西大街。

陈宗蕃《燕都丛考》载:“宣武门内大街而西,为宣武门内西城根,东曰象房桥,众议院、众议院之西大明濠,自宣武门外入水关南北贯阜成门大街以达于西直门大桥之横桥。”

象来街的得名,来源于北京城里养象的历史。早在元代,北京城开始养象。因象好水,需经常洗澡,元代最早期将饲养和驯化象的象房设于什刹海南岸一带(今前海西街)。(元)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物产》载:“象房在海子桥(什刹海万宁桥)金水河北一带。房甚高敞。丁酉年元日进大象,一见,其行似缓,实步阔而疾撺,马乃能追之。高于市屋檐,群象之优者。庚子年,象房废。今养象在芹城(秦城古称芹城,今昌平半壁店村附近)北处,有暖泉。”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延续元代西海子养象驯象的制度。弘治八年(1495年),皇家象房迁址至宣武门内西侧城根处,称驯象所。《日下旧闻考(三)》载:“象房,弘治八年修盖。”此后,象便在此地出出进进,成为宣武门内西街的一道景观。

清初至中期,河漕改称大明濠,并沿用明代的制度和习俗,象仍是上朝礼仪中的重要一项。因象不易繁殖,基本都是靠越南等地进贡到京城,至清末(道光、咸丰年间),朝廷内外交困,腐败严重,驯养象的费用减少,象群的生活环境逐渐变差。光绪十年(1884年)春,一只象在早朝时突发野性,带车冲撞逃逸,又冲入民宅,踩死了人,直至晚间才被捕捉,从此清廷入朝仪式不再用象。

随着象逐渐病老而死,象房也就凋落了。此后,京城不再养象、驯象,但与象相关的地名却遗留下来了。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看到,宣武门内西侧存留的地名有“象来街”、“草场”、“象房桥”等,宣武门内东侧有“象牙胡同”。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北京城里有大象,明清时,皇宫有逢三伏日给象洗澡的风俗,称“象浴”。每逢此时,就会有很多人在护城河两岸,观看大象洗澡,后也成为旧时京城每年六月的一个风俗。

明代文学家徐渭以诗句描述:“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决荡粗泥落,吹喷细雪残。鼻卷荷屈水,牙划藕穿澜。出没漩涡口,崔嵬甃岸端……”清末,上朝弃用大象后,大象逐渐减少,浴象的民俗也随之消失了。

对于洗象的具体时间,不同典籍记载并不相同。潘荣陞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浴象,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导象出宣武门西闸水滨浴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载:“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

而《日下旧闻考》中,对洗象的时间记载的较含糊:“每岁六月初伏,官校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濠内洗,象房隶于驯象所。”其与《长安客话》:“象房在宣武门城墙北,每岁六月初伏,官校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濠内洗象”相同。

洗象的时间写得最具体的是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象房有象时,每岁六月六日牵往宣武门外河内浴之,观者如堵……有入观者,能以鼻作篥铜鼓声。观者持钱畀象奴,如教献技,又必斜睨象奴受钱满数,而后昂鼻俯首,呜呜出声。”

为此,笔者又查阅更多资料,洗象时间多为农历六月六日。

追溯了象来街的来源和位置,笔者又对长椿街做了溯源,此时发现,在上述不同版本的民国地图中,都没有长椿街这个名字。根据地图所示,如今长椿街所在位置,民国时是一片杂乱的建筑。街西是山西义园、云南义园、浙江同谊园、蜀义园等。东侧是行刑场。再东的上斜街、下斜街在当时已存在,与如今的格局变化不大。

继续查找,见到年代更久的史料:(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外城西北”的图中,今长椿街位置也没有路,只有东侧有一条路,沿途有一些熟知的“坐标”:土地庙斜街(今宣武医院地址)、长椿寺、下斜街、上斜街。

查阅到的史料及老地图,可确认今之长椿街在1949年前是没有道路存在的。

那么,长椿街出自何时?查阅资料得知,1953年北京市政府在宣武门外槐柏树街建造了政府机关办公大楼,简称“市府大楼”,同时开辟了连接宣武门西大街及长椿寺北段的一条道路,路以长椿寺为名,得名“长椿寺路”。2001年6月,长椿街进行改造,长椿寺西侧和宣武医院东侧之间打通道路,与原道路统称为长椿街。至此,长椿街北接宣武门西大街,南接广内大街,成为南北向的一条交通要道。

2002年出版的《北京百科全书·宣武卷》有载:“长椿街,北起宣武门西大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中部与下斜街相交。……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北段的长椿寺路,中段的横街和南段的土地庙斜街统一命名长椿街(街因长椿寺而得名)。”

综上史料可证,象来街位于老西城区南侧城墙内根处无疑,而长椿街北段道路及街名是1953年后才出现的,将长椿街说成“象来街”是不符合历史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