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又“奏效”,黑龙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贴“新”护航
近日,一位外卖配送员遭遇工资拖欠问题,前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寻求法律援助。该联络点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启动了“援调衔接”程序,当日就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外卖小哥顺利拿到了1500元工资。
这是黑龙江省法律援助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法援惠民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办实事”活动的一幕。活动期间,全省共受理新就业形态法律援助案件23件,挽回损失19.18万元,开展现场宣传活动18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64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8万份。
强化网点覆盖 打造半小时服务圈
为更好地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需求,各地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窗口作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和歇脚充电等特色服务,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有所得”“暖到心窝”,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灵活的特点,强化线上服务,安排经验丰富的律师在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坐席值班,共解答劳动纠纷、工伤事故等咨询4409人次。
各地积极延伸服务触角,在快递外卖、网约车司机等群体较多地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31个,安排律师值班、定期开展活动,推动法律服务从“窗口”到“门口”。齐齐哈尔市司法局积极与人社、总工会等部门协作联动,共同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驿站”,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法律服务,深受欢迎。哈尔滨市、七台河市法律援助机构在新就业形态公司设立联系点,提供了涵盖社保待遇、劳动关系、工伤事故等个性化法律服务。佳木斯市分类分业成立特色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不同行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优化工作举措 创新服务机制
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各地以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送服务促发展”活动为载体,组建法律服务团常态化走访新就业形态企业,了解企业和员工需求,帮助排忧解难。
双鸭山、伊春、绥化等地积极为新就业形态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法治体检”服务,提出企业合规建议。鸡西、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在外卖员、快递员出行路线附近设置宣传点,发放宣传单、便民联系卡等,线上运用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直播等媒介,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定期推送工资支付、工伤保险等法律知识及典型案例,帮助其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各地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点,构建“一免一简三快”工作模式,对进城务工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讨薪、工伤损害赔偿案件免予经济状况核查、简化程序、快速受理、快速指派、快速办结,开辟绿色通道,减少维权时间成本。大庆、鹤岗等地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对经济状况未达到困难标准,但法律关系简单、案件事实清楚、维权难度不大的案件,提供免费代书服务。
提升服务质效 深化能力作风建设
着眼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各地积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量身定制”优质专业的法律服务,遴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通、办案经验丰富的律师,重点办理涉及人数多、疑难复杂的维权案件。发挥公证和司法鉴定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公证进社区”“司法鉴定进社区”活动、举办知识讲座等,落实法律援助受援人公证和司法鉴定费用减免“免申即享”惠民政策,减免公证和司法鉴定费用。
探索“司法行政人社”工作模式,加强法律援助与劳动仲裁联动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程序衔接”,把劳动争议案件“消化”在诉前、“化解”在诉中,切实减少群众诉累。牡丹江市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综合治理体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推动用工纠纷源头和实质化解,调处矛盾纠纷1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