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转自:翔宇医疗
腰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就诊病症之一,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每年因为腰痛所致的经济损失巨大。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此提高并改善腰痛的治疗水平。
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NLBP)是指无明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且不能通过客观的检查明确病因的腰痛。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非特异性腰痛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其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病程持续12周以上。
PART.01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表现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
PART.02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高发因素
年龄: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椎间盘易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加大纤维环脆性,进而引发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生。
肥胖:肥胖人群的脂肪多集中于腰、腹部,可造成腰部组织与关节负重,易促进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生。
姿势不当:现代人生活生活压力大,长期伏案工作的固定姿势使力量多集中于肌肉、韧带、腰椎关节上,从而易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受阻,影响营养供给,加大腰部生理负荷和腰肌劳损程度,引发腰痛症状。
缺乏锻炼:锻炼少或不锻炼人群发生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风险更高,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缓解小关节错位、腰部肌肉痉挛等情况,避免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生。
PART.0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正常活动、预防残疾及维持工作能力。我们分享某研究,使用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分析其能否改善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康复研究
在对患者采用动态干扰电治疗、悬吊训练外,增加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操作方式:
选择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仪的助力肌电反馈模式(肌电监测与电刺激同步进行,电刺激强度同步追踪肌电信号大小),利用无线多通道联动分别将3台电刺激仪的电极片贴于患者患侧的腹直肌、竖脊肌和臀大肌进行训练,注意保持不同体位下电极片与皮肤接触充分平整无脱落。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仪的频率为18Hz,脉宽为200μs,单次刺激时间为20s。旋转强度旋钮开始治疗,以有肌肉收缩感为治疗剂量,悬吊训练过程中全程刺激。患者需在康复治疗师或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治疗。
表面肌电监测方法:
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仪的肌电检测模式检测肌电信号。采用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仪采集患者腹直肌、竖脊肌和臀大肌的肌电信号,测量前使用棉签蘸取体积分数75%乙醇擦拭清洁皮肤油脂:①电极片贴放位置:竖脊肌,双侧髂嵴连线中点旁开2cm处和间隔2cm处各放置1个测量电极片,两电极片连线与脊柱中线平行;腹直肌,脐水平旁开2cm处和间隔2cm处各放置1个测量电极片,两电极片连线与脐正中线平行;臀大肌,将髂前上棘与尾骨尖端进行连线,在连线中点处和相隔2cm处各放置1个测量电极片。②测试动作:臀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腿屈髋屈膝置于床面,双足间隔与肩同宽,抬高臀部离开床面,使肩、髋、膝成一条直线,维持10s,每次间隔休息30s,重复3次。
研究结果显示:借助三维步态分析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痛得到缓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下肢步行功能提升。
PART.04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仪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仪通过患者肢体的体表电极,采集患者微弱信号,经过滤波处理提取患者自主肌电及肌力强度表达的信号,根据肌电反馈大小同步输出相同强度的电刺激。
产品功能
●肌电检测模式:
表面肌电检测,显示肌电活动,客观量化。
●功能电刺激模式:
根据临床需求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进行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运动训练。
●触发电刺激模式:
患者用力收缩肌肉,产生的肌电信号达到阈值时,刺激仪会产生电刺激。
●助力电刺激模式:
可在主动力量缺乏时给予电刺激助力。
●镜像电刺激模式:
通过健肢运动带动患肢做相同运动。根据健侧肌电信号,同步刺激患侧,激发患肢产生功能动作。
参考文献:
郑翔,张明兴,黄雅,等.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改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5,29(03):54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