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手册》诞生记

2023-08-25 11:00:52 - 媒体滚动

《飞机设计手册》诞生记

再版的《飞机设计手册》,保留了原《飞机设计员手册》端庄、纯朴的装帧风格。

《飞机设计手册》诞生记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前来参观的人会看到书架上陈列的《飞机设计手册》。这套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先后经过三次编撰完善,形成系统、完整、配套齐全的飞机设计工具书,凝聚着几代航空人的飞机设计经验。

从无到有

20世纪60年代初期,新中国的飞机设计事业开始起步。为了探索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和飞机设计规范,克服和避免飞机设计中的盲目性,使飞机结构更趋合理、完善,保证所设计的飞机在飞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由第三机械工业部牵头,国营松陵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沈飞)为组长单位、601所(现航空工业沈阳所)和国营洪都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洪都)为副组长单位,开始着手组织编写《飞机设计员手册》系列工具书籍。经过不懈努力,《飞机设计员手册》第一册于1965年正式出版发行。

从有到优

《飞机设计员手册》第一册的问世,受到飞机设计人员们的欢迎和好评。为了更好适应航空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决《飞机设计员手册》的自主化、标准化问题,第三机械工业部科技局和第六研究院科技部于1973年联合发文,要求各单位根据使用情况,对《飞机设计员手册》提出详尽修改意见。

受“文革”影响,前期的编写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航空人凭着自力更生,兴航强国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心走我国飞机自行设计的发展之路。自行设计就要有自己的《飞机设计手册》,1973年8月7~16日,《飞机设计手册》编写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有关厂所及航空院校等25个单位参加会议。会上研究制定了编写大纲(草案),明确了完成此项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分工,组成了由飞机主要研制厂、所负责设计的重要技术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的“飞机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

在此次编写工作中,有十几个单位近10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联络小组设在航空工业综合所,协助部机关开展工作。此次编写原计划分8个分册,经过近10年的努力,8个分册的编写工作全部完成,其中出版了5个分册。即:第1册(符号、公式、数表、算法),第2册(飞机设计一般技术要求),第3册(强度计算),第5册(零件设计),第8册(成品附件汇编),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写了书名。这次手册的编写出版,为当时的改进、改型设计和自行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从优到精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航空工业在建国后几十年来的发展基础上,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航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飞机研制水平,研制出了多种新型飞机,积累了大量的研制、设计经验。为了适应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更新的飞机研制和设计需要,编制一套更为科学、系统、适用的飞机设计工具书势在必行。

1990年初,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何文治提出了编制《飞机设计工程手册》的任务,明确了编制手册“求实、求是、求新、求精”原则和有关要求,并责成民机局等有关司、局做好《飞机设计手册》编写出版的领导工作。根据部里的指示,由时任航空工业综合所总工程师王喜力牵头组织,对手册编制工作在主机厂所内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以满足飞机研制全过程为目标的手册编制总体思路和手册体系框架,经过两次专家评审,手册编制工作正式启动。1991年8月29日,部里下发了航民机【1991】第1606号文,确定“八五”期间开始第三次《飞机设计手册》编写出版工作,确定由民机局牵头,明确了有关司局的分工。

此次《飞机设计手册》编撰工作,其规模之大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编写中,先后有航空工业系统36个单位的839人(次)的技术领导、技术专家参加,共计编写了24个分册(原计划22个分册,后又增加了2个下册,共计24册),约3000多万字,涉及了飞机设计的所有专业,是一套科学、系统、完整且适用性很强的飞机设计工具书。

《飞机设计手册》的编制出版,是对我国五十多年来飞机研制和设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凝聚了成千上万飞机设计人员的集体智慧,是一代航空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飞机的研制设计起到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支持和启示性作用。(航空工业综合所、档案馆供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