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2023-08-25 19:01:25 - 国防科技大学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数据闪烁,千里之外,战场信息尽收眼底。“持续跟踪目标!”屏幕后的双眼炯炯有神,参数进入系统,迅速分析判定,目标被精准命中。

这双不大但锐利的眼睛属于袁伟,中部战区某部的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大优秀校友。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2001年,袁伟考入国防科大信息工程专业。他爱好编程,高中时就参加过省里的程序设计竞赛,进入科大后,更是把计算机语言学了个遍。“科大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讲透底层逻辑,让我们的专业基础打得非常牢。”

那时的袁伟并未想过,四年后他会被分配到大山深处,成为一名导弹测试操作号手。从繁华闹市来到荒芜深山,专业也不对口、特长用不上,心理的落差无人诉说……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你不能选择环境,就适应环境,拿出科大人的好样子来!”队干部的教诲言犹在耳。袁伟沉下心,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继续学习,在大山里扎下根来。

2007年,新上任的团领导找到袁伟,“知道当时你为什么会分到我们团来吗?你是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材生,而我们团是基地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我们有大量的建设、创新、探索工作要做。” 一席话燃起了袁伟的斗志。但说是信息化建设试点,其实只是建了几个网络教室,连通了局域网而已。可否搞一套模拟训练软件,直接服务于战备训练?袁伟的想法与团领导一拍即合。

想法很好,干起来却不容易。武器涉密程度高,不可能依托地方公司开发;单位地处偏远又是基层,也很难找到装备部门或者军工部门帮忙。一切都得靠自己!

袁伟拉了个小班子,几个人从头开始学3D建模,但虚拟效果怎么做?基础框架怎么搭?信息怎么传递?一个个问题让山沟里的他挠破了头。袁伟冒出向母校求援的想法,试着联系一个上了研究生的同学,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利用一次休假,袁伟第一站便奔向母校,向同学请教,向教研室的老师请教。从一个三维物件到几百个物件,一点点搭建起了系统的雏形。

软件投入使用后,效果令人惊喜。官兵们都爱上了这款一边游戏一边训练的“神器”,再也不用死记硬背,对着仿真场景练习,将眼睛、耳朵、大脑更全面地调动起来,记动作要领和把关要点都是又快又牢。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2014年5月,袁伟再次回到母校,参加大数据专项培训。通过一个月的学习,袁伟了解了大数据技术在作战指挥中的丰富应用,更坚定了在作战指挥领域进行技术探索的决心。

“袁伟是压不跨的!”战友和同事这样评价他。无论多重的任务,袁伟总能出色完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那些仰望星空的深夜里,在万籁俱寂的大山里,他曾多少次坚定信念,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2016年,袁伟因表现突出,被选调至战区某保障队工作,再次面对新岗位新专业,他要迎接的是精算深算细算的新挑战。这时,全军军事建模竞赛闯入他的视野,第一次参赛,成绩并不理想,却让袁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原来这项竞赛和本职工作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一定要紧贴作战搞研究。”

此后,袁伟着眼新型武器装备的使用,设计研制出了一套新算法,解决了新武器列装部队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在联合作战任务牵引下,袁伟连续4次率队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3次荣获特等奖。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多年来,袁伟始终紧盯备战打仗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带领团队研制出10余套软件系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基层号手到技术中坚,袁伟成长的每一步,都与作战紧密相连。而今,每每想到母校,毕业那年振聋发聩的誓言仿佛还在耳边:“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是现在,他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句:“时刻谨记,到研战谋战一线去!”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袁伟:母校就像我的“充电桩”

编辑|许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