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受欢迎,老师陷两难

2024-08-25 00:52:09 - 三湘都市报

“金课”≠受欢迎,老师陷两难

与“水课”相反,“金课”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代名词,课程设有一定“门槛”,对老师的备课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跳一跳”才能掌握。

然而,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发现,“金课”并不完全等同于“受学生欢迎的课”,要受学生欢迎可能要对课程难度做出让步。这让许多大学教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课堂压力较大,易遭学生“冷遇”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喜爱,主要源自其主观感受,受个人兴趣、学习习惯、对教师的喜好以及课程本身的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一门课程内容简单的课,如果授课老师风趣幽默,也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本身是高质量的。

相反,一个严谨认真、对学术要求极高的教师,即使其课程质量过硬,也可能因为课业负担较重,而遭受学生的“冷遇”。

“这个学期一开始系统中就显示来自学硕和专硕两个班的同学只有9位,此后降到6位。所以我一开始就有这门课(新闻评论研究)可能开不成的思想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曾发文自叙“被学生放弃的滋味”。他所授的《新闻评论研究课》前前后后已经讲了十几年,近年来依然面临选课人数不足而没能开课的情况。

该学院硕士生王菲(化名)表示,马老师所授的《新闻评论研究》一学期要写2篇评论及1篇小论文,相比于一些讲座课或者其他相对“水一点”的课来说,课业负担显然较大,而为数不少的专硕学生因实习时间和精力分配的问题倾向于不选择这门课。

“虽然我对于同学没选我课的不同理由都能够理解,但作为老师即使对自己的教学再有自信心,也不免有受挫的感觉。”马少华坦言,虽然自己觉得“你没听我的课,是你的损失,不是我的损失”,但老师的自信心、老师的职业价值,毕竟还是由学生的需要支撑的。

湖南某高校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她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曾遇到过不少学生试听后退课。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她课上询问尚未退课的学生,其他同学是不是因为作业量大而退课时,“没想到一片点头表示赞同”。

人并非天生的思考者,天生具有逃避思考的本能与惰性,而一门“金课”挤出“水分”后,会倒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简单来说,“金课”兼具深度、难度、挑战度、创新性,却更易让学生产生痛苦感。这样的课与轻轻松松、热热闹闹的课哪个更容易让普通学生接受,答案显而易见。

面临学生评分,教师不敢“较真”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对课堂的即时满意度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也导致不少教师为了获得高评价而妥协,放弃原本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教学计划,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来迎合学生的需求。

受访的湖南某高校人文社科类一位教师表示,他曾经开设的一门关于量化研究方法的课程,原本设计得非常有挑战性,需要学习python、R语言等编程语言自主编写项目程序。但因学生反馈课程太难、作业太多,他不得不选择降低课程难度,减少作业量,只为“不得罪学生”“不想得到低分满意度”。

另一位湖南某高校哲学教授受访时表示,他开设的一门关于康德哲学的课程,因为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康德的德语原著并进行课堂讨论,难度较高,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评分打得很低。“‘金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扎实的学术基础,这必然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如果因为课程难度大、学习压力大就给予低分评价,这对老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学生自身的学业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

“有些学生不是将评教作为改进教师教学的方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威胁手段’,使得很多教师不敢‘较真’。如果老师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评教分数会很低。” 湖南某高校负责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当前已出现了“分数膨胀”的现象:为了获得更高的评教分数,老师倾向于给学生更高的学习分数;而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也会相应地给老师更高的评教分数。在某些学院,老师的评教平均分若低于90分,几乎就意味着排名垫底。

既希望坚持教育的高标准,提供真正有质量的“金课”,但又不得不面对学生对课程评价高低的压力,大学教师们进退两难,无从取舍。

探究

让“金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老师们还需努力

记者采访时发现,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对某些专业课程“谈虎色变”。如拓扑学、量子力学、电路原理、免疫学等课程,因其高难度令学生难以喜爱,极少受学生欢迎。

这类课因内容枯燥、抽象无趣、晦涩难懂,学生学起来十分辛苦和煎熬,但是这类课往往是通往专业发展之路的基础课,是专业学习的基本功训练,学生不得不学、无法割弃。多名受访专业课教师表示,自己虽然已准备充沛、内容翔实、讲授精湛,但学生仍然难以对此产生喜爱和欢迎,抱怨的话没少听过。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组织形式依然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体,大多只能运用绝大多数人能够听懂、学会、学好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的思维逻辑具有个体差异,必然会有人在此种学习环境中听不懂、学不好。学生没学好就一定是教师没教好?二者显然不能画等号。

但也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止步于此。还是有优秀教师能够贴合学生的层次,将课程内容娓娓道来,并且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课讲好,让学生听懂,带给学生一堂堂重深度、重难度、重参与、重思考的高质量课堂。

湖南某高校教龄长达32年的土木类资深教授说,“金课”拒绝形式的、表面的活跃和热闹,追求实际发生的教与学,学生沉默和活跃都可以是“金课”的阶段性表现状态。让学生全脑式投入学习过程,情绪体验感美妙,知识收获感充实,这样的课才是学生倾心参与、真心喜爱的课,也是有内涵、有价值的以质取胜的“金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