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为北京科技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2024-08-25 14:36:01 - 北京晚报

教育改革如何为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全球科技竞争下如何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如何推动首都教育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昨天,在HICOOL2024全球创业者峰会期间,诺奖得主、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企业家等世界各地的“最强大脑”汇聚一堂,为北京科技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最强大脑”探寻科技之光

在演讲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分享自己关于创新思维与原创性突破的真知灼见。

巴里·马歇尔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也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之一。就是这项造福全球的科学发现,却曾经被当时的权威专家嗤之以鼻。由于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为了验证细菌的存在和致病性,巴里·马歇尔竟自己喝下了试管中的幽门螺杆菌,并在此后大病一场,也获得了更为确凿的证据,胃炎、胃溃疡获得了全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伟大科学发现的阻碍不是无知,而是知识幻觉。”巴里·马歇尔鼓励大家跳出思维定式,用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去发现新知。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王中林在其演讲中鼓励科技工作者与创业者:“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不是去预测,而是去创造未来、撞见未来。”

王中林所研制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给医疗健康与环保、自驱动传感、蓝色能源等方面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应用潜力。例如,基于该技术研发的自驱动心脏起搏器,只要呼吸就能驱动心脏起搏器两次,解决心脏起搏器的供能难题。

教育应鼓励“无边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程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生动阐释了“无边界学习”的重要性。

到英国留学时,导师的一句话令程京触动很大:“我们不是训练技术员,而是培养科学家。”在导师的鼓励下,程京完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的跨界学习。回国后,在程京带领下,全球第一枚电磁生物芯片、我国首台出口到国外的高精密生物仪器等一系列成果逐渐产生,程京也被称为中国生物芯片“第一人”。

程京建议,相比于灌输某一专业的知识,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在跨专业时快速进入角色的方法学,形成“无边界学习”的文化,这将让学生终生受用不尽。

“软技能”提升人才竞争力

“战略科学家如同国医大师一般,既要有药方,还要抓得出药。”程京认为,战略科学家既要了解国家的国情、未来发展方向和痛点,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人脉资源等,能够在具有建设性的方向上做出探索。

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湘泉看来,在大学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计算、听说等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等“硬技能”外,自信、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人际关系等“软技能”,也应是我国教育体系需着重培养的人才技能。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建议,一方面要发挥大师的作用,一方面要给年轻科学家足够的机会。他说,瑞典某基金会每年从所有学科范围内挑出10名最具创新能力的优秀年轻人,为他们提供资助并给每个年轻人配备大师作为导师,将大师和年轻力量这两种人才的才智充分发挥。本报记者孙奇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