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债券通“南向通”两周年:托管量数十倍增长 境内机构投资“试炼”成果显著

2023-09-25 07:46:26 - 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9月25日电(王菁)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24日上线,至今已经平稳运行两周年。通过香港债券市场投资境外债券,“南向通”为境内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随着海外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套利机会增加,以及投资者需求日益多元化,近两年来的债券托管量和数量明显增长,市场“吸金魅力”持续上升。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债券通“南向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拓展境内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空间,给予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锻炼身手”的机会,也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资产荒”压力。由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不断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仍是境内机构的业务重点,“南向通”渠道的畅通也将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往后看,市场呼吁在金融衍生品研发与债券投资对冲策略等方面实现一定突破,以满足投资者风险对冲需求,也有观点建议持续完善‘南向通’交易机制,例如优化交易登记程序、适度提升年度限额、逐步引入多种类型的投资者、拓宽可投标的范围等。”业内人士如是说。

成长——月度托管量增至开通之初75倍境内机构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债券通“南向通”近两年的成绩,不仅体现在市场体量的扩容,还体现在境内机构海外投资能力的提升,以及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根据设立之初《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南向通”年度总额度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截至2023年7月末,上海清算所“南向通”托管量652只、共计4149.4亿元,是开通首月托管量55.25亿元的75倍;而在今年6月末,“南向通”债券托管规模更是创下业务开通以来的最高值,一度达到4438亿元,距离全年限额5000亿元仅剩余562亿元,额度使用占比最高触及88.76%。

据新华财经统计,“南向通”领域近两年的发展可以2022年5月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托管量不足300亿元,2021年9月起刚刚运行的半年内更是保持在100亿元以下;而2022年5月开始,受到海外投资环境改变等因素提振,市场规模一路抬升至2022年末后持稳,今年以来的月度托管量均居于3600亿元上方,对于年度限额实现了较充分的使用。

【财经分析】债券通“南向通”两周年:托管量数十倍增长 境内机构投资“试炼”成果显著

对于南向交易热情高涨的原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新华财经表示,“去年年中以来,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后,中美利差持续压缩甚至陷入倒挂,境外债券的配置价值有所凸显,内地投资机构主要通过南向通渠道加仓中资企业美元债等品种。”

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对新华财经指出,“随着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美元债对南下资金的吸引力较高。相较于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区,相信香港市场有着更大的优势,为南向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从地理位置和金融基础设施等角度来看,香港是中资企业在境外发债的首选之地。香港和南向通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与北向通、互联通、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沪港通、深港通等共同构建的完整闭环。这种包括陆港债市、股市、汇率市场在内的南北往来互联互通是其他金融市场不具备的。”黄嘉诚补充道。

除了套利需求,境内机构“走出去”的更稳定动力或来源于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明明进一步解释称,“随着国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日益多元化,其对于海外债券资产的配置需求也有所增加,推动境内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通过配置不同类型、不同市场的债券资产,能够起到分散整个投资组合风险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投资组合的夏普比率。”

同时,境内机构在参与债券通“南向通”市场交投过程中实现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黄嘉诚对新华财经解释称,“境内机构通过参与该市场,提升了国际化经营能力,适应了不同市场环境和监管制度。同时,境内机构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境内机构在‘南向通’市场中注重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还积极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并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拓展相关业务。”

此外,为了提供二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支持“南向通”畅顺有序运作,香港金融管理局还在上周五(9月22日)宣布新增9家金融机构“南向通”做市商(指定做市商),包括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招商永隆银行有限公司、CSIGlobalMarketsLimited、星展银行、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UBSAG。至此,市场指定做市商由13家增至22家。

渣打银行香港及大湾区金融市场部主管曾继志对新华财经表示,“渣打香港作为南向通首批做市商,一直积极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协助境内投资者通过‘南向通’丰富其资产组合,随着南向投资热情的高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展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机构呼吁“南向互换通”等风险缓释工具 

经过两年的实践,市场参与者在分享市场红利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与需求。

据新华财经梳理,目前包括境内机构投资者、做市商、研究机构等不同主体,对于债券通“南向通”未来的发展建议主要集中在限额适度提升、放宽投资者准入门槛、简化报备流程和增配风险对冲工具等方面,也有观点提及需要进一步加强境内机构对境外投资的投研能力和完善风险内控制度。

首先,风险对冲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是目前市场最关心的政策支持领域。随着投资者参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标的选择日趋丰富,其对于各类风险对冲工具的需求也明显增长。

“超过90%的南向通投资都是以人民币债券为主,投资者面对的主要是融资风险和利率风险,一般会利用利率掉期来管理相关风险。而投资于美元或其他货币债券的投资者,则一般会利用外汇掉期或交叉货币互换,将美元或相关外币兑换回人民币来对冲风险。”曾继志表示,市场需要增加风险对冲工具,包括适时开展“南向互换通”,研究设立“回购通”(RepoConnect)的可行性,并探讨如何允许投资者使用更多类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对冲风险,比如信用违约掉期和期货等。

黄嘉诚则指出,“风险对冲对于投资者和市场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南向通’市场需要更多的风险缓释工具来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建议将配套的风险对冲策略纳入债券期货和回购协议可跨境交易范围内。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以共同推动风险缓释工具的发展和监管标准的制定,从而应对跨境风险的挑战。”

其次,扩大投资者群体和适度放宽准入门槛也是活跃市场的直接方法。曾继志建议称,“未来希望允许更多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南向通’交易,比如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黄嘉诚则表示,“目前南向通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但未来可以逐步开放给个人投资者,以提供更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投资选择。这将有助于促进民众的资产配置多样化,并增加市场的活力。”

此外,鉴于“南向通”资金或触及年度总额度上限,去年末开始便有部分金融机构期望相关部门能适度调高南向通年度总额度上限。对此,明明认为,“设立南向通限额上限的出发点或是避免南向通业务开通后出现较大规模的资金外流。因此,短期内额度限制方面的政策更新既需要考虑境内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还需要兼顾风险防范。”

“当然,中长期视角下,随着南向通业务的运行经验不断积累,为满足境内投资者对于海外资产的配置需求,逐步提高限额上限、甚至进一步取消额度管理或是南向通的发展方向之一。”明明称。

总体来看,债券通“南向通”对我国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该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的制度安排,拓展境内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空间。同时,“南向通”有利于巩固香港作为联接内地与世界市场的桥头堡与枢纽地位,进而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随着“南向通”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预计将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境内机构提供更广阔的投资机会,更将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王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