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故事 | 为孩子还原美丽笑容,更为他们设计未来!听80后医生董晨彬讲述小儿整形外科的故事

2023-09-25 23:35:17 - 文汇报

医线故事 | 为孩子还原美丽笑容,更为他们设计未来!听80后医生董晨彬讲述小儿整形外科的故事

近段时间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整形外科医生董晨彬的左手食指关节有些不能动弹。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每个手术日,他都要做十几台手术,最忙的一天从早上8点半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

迎着朝阳出门,伴着月亮回家,快节奏的诊疗日程于董晨彬而言,稀松平常。

这名80后既是小儿整形外科医生,也是微笑行动国际志愿者,用手中的柳叶刀为患儿还原美丽的笑容,修复完整的颅面,再造逼真的耳朵……

日常工作之外,董晨彬公益服务的范围从平原至高原,从国内到海外,他将自己的工作比喻成一名修补匠,“小儿整形更多是为孩子设计将来,在成长这条道路上扶一把,或许就能让他们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修补先天畸形,纠正原来的错误

董晨彬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刚做完手术,摘下口罩,回眸微笑,这是他最喜欢的瞬间,也是这名“微笑医生”十多年公益之路的见证。

医线故事 | 为孩子还原美丽笑容,更为他们设计未来!听80后医生董晨彬讲述小儿整形外科的故事

“雪中送炭”——这是董晨彬对小儿整形外科的定义。相较于成人整形,小儿整形更多是对先天畸形的修补。在先天畸形中,唇腭裂发病率约为1/550,修补唇腭裂也是小儿整形的主要手术之一。

“和沿海地区不同,在高原,你能看到60岁的老太太嘴巴还是裂开的。”为了帮助更多孩子,董晨彬选择走出去,送医上门。他曾在3年中,连续去了7次高原,昌都、玉树、拉萨、日喀则等地都留下了他公益的足迹。

在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董晨彬难忘一户藏区牧民。

十几岁的姐姐带着几个月大的弟弟,从牧区骑马出发,饿了便啃糌粑,整整一天一夜才到达镇上的卫生所。当卫生所工作人员将姐弟俩带到董晨彬面前时,他有些震惊,姐姐是带弟弟来看唇腭裂的,可摘下口罩一看,她也是!

“唇腭裂作为一种多发常见先天畸形,其遗传因素占21%。”董晨彬说,后经医疗队筛查,果不其然,这户牧民的五个孩子均是唇腭裂患儿。几次进藏,医疗队终于帮他们一家都完成了手术。

边远地区太需要医生了!

董晨彬还记得,一次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一名孩子因术前检查不合格,无缘此轮唇腭裂手术,他的父亲急坏了,将医院口腔科的玻璃门推坏了。

同为父亲,董晨彬理解他的担忧,两人相约来年春天再见。董晨彬没有食言,第二年,他重回旧地,如约为孩子完成了唇腭裂手术。

回馈这份善意的,是另一份善意。

当董晨彬完成在昌都的公益任务,准备返回上海。凌晨4点,一行人正要从宾馆出发时,一群家长背着孩子,带着哈达,自发来送别这群给孩子带来希望的医生。回忆起这些,董晨彬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名医生的成就感,或许就是这么简单。”

攻坚小儿整形,如同一束光照亮患儿一家

作为一名微笑行动国际志愿者,董晨彬数十次参与国内外唇腭裂免费慈善手术。最近的一次就在8月,三名来自青海高原的孩子经慈善基金会支持,重新拾回了天真的笑容;而最久远的一次,是2009年,那也是董晨彬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当时,儿科医院与慈善组织联合举行一场慈善医疗活动,邀请了两名国外医生,给20多名福利院的孩子做唇腭裂手术。董晨彬那时还是儿科医院普外科住院医师,普外科主任郑珊当即拍板,“本次慈善行动,就派董晨彬去配合、学习。”

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更深的考量,太多的孩子需要整形外科,可国内能开展相关诊疗的医院还太少。

自此,一条崭新的赛道出现在董晨彬面前。偶尔,他也会感慨,这是否冥冥之中的注定,毕竟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念书时,他便想着自己今后能成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

可毕竟不是整形外科科班出身,从零做起并非易事。看书、进修、实操,从唇腭裂起步,董晨彬开始主攻颅颌面外科。他为头盖骨发育畸形的孩子行“人骨拼图”,重塑颅骨;为小耳畸形的孩子,用三根肋骨重造耳朵;为狗咬伤的孩子,细心修补面部神经……

有患儿家属如是描述,“董医生像一束光,照亮并温暖了我们一家,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真情关爱。”

医疗技术需要时间沉淀,人文关怀没有年资差别

董晨彬有一个习惯,手术结束前一定要“回头看”,看看术中还有哪些不够完美,如何通过技术调整,再让手术效果更完美些。可是“回头看”自己18年走过的从医路,这名完美主义者却说,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这也是医生常要经历的无力感。

“我们就像走钢丝的人,这条钢丝便是生死线。”董晨彬说,刚做医生时,初出茅庐,战战兢兢不敢手术;有一定经验了,什么都敢做;到了一定高度,又开始变得谨慎。

“医生做得越久越如履薄冰,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职业的敬畏。”即使到了现在,董晨彬依旧不断寻找外出培训的机会,他希望手术能做得再完美些。努力的背后,或许就是为了一句,“董医生,你这边不做,就没人做了”。

多年来,从最初的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如今儿科医院整形外科团队已成长为一支6人队伍。对于科室中的年轻人,这名“过来人”同样语重心长,“医疗技术需要时间沉淀,但人文关怀没有年资差别,隔三差五去病房转转,设身处地帮家长考虑”。

董晨彬常说,家长的理解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很大一股力量,而从医者在专业诊疗之外,能尽力的,或许就是对患者再好一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