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2024-09-25 03:16:02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用音乐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主讲人简介:叶小钢,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教育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他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是中国当代音乐领域的领军和代表人物,中宣部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主要创作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多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有《英雄颂》《大地之歌》《喜马拉雅之光》《青芒果香》《鲁迅》《英雄》《美丽乡村》等,影视音乐《玉观音》《大国崛起》等广受好评。其作品在世界各地被众多乐团广泛演出,为中国当代音乐在国际上的展示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一直为音乐普及、全国范围的美育教育呼吁,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国际音乐版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提案。他还多次在政协会议上作重点发言,强调保护知识版权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国际知识版权在中国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推进。

用音乐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用音乐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用音乐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编者的话: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之一,也是承载中华民族深厚底蕴的文化载体,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上,叶小钢先生以自身的实践经历讲述了如何用音乐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语言优美动人,使人受益匪浅。本期讲坛将其演讲内容进行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音乐是一种无须翻译的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直抵人们的心灵,在国际交流交往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在绵长深厚的文化血脉和悠远丰富的文化资源中,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幽燕古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之歌,到现代雄浑壮阔的交响乐,从蕴含京韵京味儿的民间曲调到庄重典雅的宫廷音乐,这座城市为多元的音乐创造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民族音乐到世界音乐,这座城市在秉承传统的同时焕发着新的生机活力,展现着古老文明的辉煌过往与蓬勃朝气,成为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范本。

北京的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方沃土,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外音乐交流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回溯历史,音乐的传播始终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往相伴,“千载琵琶作胡语”,茫茫丝绸之路上,汉地的音乐传播到西域,西方的音乐也进入到中国,“琵琶”“唢呐”“胡琴”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衣冠礼乐昭华风”,中华礼乐文化在朝鲜、日本等国家发扬光大,中国的宫廷雅乐被复制保留了下来,至今仍被演奏传唱。近代以来,中外音乐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的音乐理论、乐器和演奏技巧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的传统音乐也开始登上西方的音乐殿堂。

意大利歌剧《图兰朵》里反复响起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以其优美婉转的曲调,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海内外广为传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展现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能够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奥秘在于它包含着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在节奏、旋律、和声方面,遵循着某些普适性的模式框架,与人的生命韵律相照应,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同构系统。无论是激昂的交响乐、悠扬的民歌,还是动感的流行音乐,都在以某种共通的音乐语言展现人类的心灵感悟和审美追求,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理解和欣赏。在音乐规律面前,保持开放探索的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应有的态度。一切先进的音乐技术、高超的表现手法、优秀的音乐文化,都值得被吸收和借鉴。更具世界感染力的形式技巧和更富全球传播力的表达策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交流对话。比如,西方音乐在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其中交响乐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张力强劲、情感意蕴深厚、技术手法精湛,用交响乐这种国际通用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沟通上没有困难,理解上也难度低,能够实现良好的交流沟通效果。

普遍性的规律并不意味着音乐的同质化,相反,音乐在跨文化广泛传播中,不同民族、地区音乐的差异性、多样性,给予我们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无论是非洲的鼓乐、欧洲的古典交响乐,还是亚洲的丝竹之声、美洲的爵士蓝调,都像高低强弱的不同音符构成一首乐曲那样,以各具特色的音乐样式编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乐章,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音乐百花园群芳竞艳,构成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是构筑世界音乐之园的基础,也是赓续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品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也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正如莫扎特的音乐洋溢着奥地利的优雅气质与浪漫情怀,肖邦的音乐充满了波兰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展现了俄罗斯的广袤大地和深沉情感,中国音乐先辈们也通过美妙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达着华夏文明的魅力与哲思,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

音乐艺术的交流互鉴

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从古代的雅乐到民间的戏曲,从悠扬的古琴曲到激昂的锣鼓乐,无不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审美境界。我们有像《高山流水》《广陵散》这样的古典名曲,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千古;也有像交响乐《梁祝》《黄河大合唱》这样的现代经典,在充满时代感的律动中深入人心。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陶铸着人民情感、培育着民族性情、凝聚着社会合力,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不懈追求和非凡创造。

音乐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有它的基本规律;音乐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基因。许多现代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植根民族传统的同时,拥抱现代音乐理念和技巧,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技法的结合,呈现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品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中国民间传说为背景,采用了西方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将中国音乐的旋律与西方音乐的技巧完美结合,成为了中西音乐交流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它让世界听到了中国音乐的声音,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钢琴协奏曲《黄河》,它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素材,运用了西方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这部作品在国际上演出时,常常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他们被音乐中所传达的力量和情感所震撼。

我们借助西方的音乐技法丰富表现力,西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音乐家也将目光投向东方,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百年前,奥地利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的七首古诗创作了《大地之歌》,通过对七首作为歌词的唐诗解读构成交响诗篇,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抒发出磅礴的气势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成为西方音乐的传世经典,也让更多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为西方音乐与东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典范。为了致敬马勒,也为了致敬伟大的唐代诗人,2004年,我创作了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灵感就来源于马勒的《大地之歌》。采用相同的唐诗原文作为歌词,呈现了一部全新的交响乐作品。马勒的《大地之歌》充满了对人生的幻灭和对神秘天堂的憧憬,而我的作品表达的是一个中年人对世界仍然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为了展现唐诗的韵味和意境,我重新编排了文本顺序,并在音乐中汲取了中国诗歌中的进取精神,情感表现也更加积极,还使用了戏曲表演的元素,乐器与旋律的选择也极富中国特色,用西方人熟悉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作品在欧美巡演过程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他们以拥抱全新作品的心情来欣赏中国版《大地之歌》,享受中西音乐文化深度交融的魅力。这部作品的成功,让我认识到,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用世界通用的音乐形式表达中国的特色,比较容易与世界各国的观众产生共鸣。

在中西音乐交流中,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现代音乐的理论和技巧,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能够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我在创作芭蕾舞剧《红楼梦》的音乐时,尝试自我挑战,没有加入任何民族乐器,而是用西洋乐队表现中国色彩、呈现中国的旋律。这部作品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符合芭蕾舞的特征,具有可舞性,同时又比较现代,是具有中国古典浪漫主义风格的舞剧音乐,用西方音乐的形式表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图景。再如,我创作的歌剧《咏·别》,这部作品以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京京剧人为背景,讲述了他们的奋斗与纠葛。我在创作中融入了京剧的元素,同时运用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使这部作品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有西方歌剧的张力。作品在国内外演出时,广受欢迎。这些作品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今天,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中国音乐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中外音乐文化间的丰富与多元,实现广泛深入的交流交往,在于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可以尝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例如,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与西方现代音乐的节奏相结合,或者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器相搭配,营造出新颖的音乐效果。这种创新不仅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能够展示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动力,追求创新不能忽略音乐的本质,不能失去文化的灵魂,要在坚持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以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我们的创造活力和艺术魅力。

“高山流水遇知音”,让音乐成为沟通全世界人民的纽带,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让“世界的通用音符”与“民族的大地之歌”共鸣,奏响昂扬自信、和谐包容的时代华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