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2024-09-25 11:49:10 - 市场资讯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先驱者投身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其中不乏杰出的女性身影。林纳,便是这样一位在特殊钢领域独树一帜的拓荒女杰。她的故事,是勇气与智慧的交响,是汗水与坚持的赞歌。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林纳以非凡的毅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不仅开创了中国特殊钢事业的新篇章,更为后世树立了女性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光辉典范。《新中国特殊钢伟业的拓荒女杰林纳》,这篇文章将带我们走进她的传奇人生,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力量与温暖。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还没消失,抗美援朝战争的隆隆炮声就传来了。

1951年3月,沉睡一冬的黑龙江大地没有一丝绿意,在一条风沙弥漫、坎坷不平的土路上,一辆军用吉普车从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出发。坐在前排的是位年过不惑、坚毅干练的巾帼英雄。她就是原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兼特殊钢厂党委书记林纳,这次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辽宁赶来——肩负党中央国防工业现代化重大使命,筹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特殊钢厂。2个小时后,汽车行驶到嫩江西岸的富拉尔基地域,林纳走上江岸土崖极目远眺,但见茫茫荒野,残雪皑皑,嫩江婉延,大地开阔,一张美好的现代化钢铁大企业蓝图缓缓在她心底升腾。

嫩江畔的小渔村来了“女大官儿”

钢铁是工业的基础,国家的命脉。新中国接手的底子是一穷二白,一问世就面临缺钢少铁的局面。1949年12月初,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平安,毛主席率团起程奔赴莫斯科,向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苏联老大哥寻求帮助。根据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以及后来双方的相关协议,由苏联向中国援建50项大型骨干工业项目(后来增加到156项),其中就有在一个叫富拉尔基的地方建设一个大型特殊钢厂,目的是供给国防工业急需的军工钢产品,这个特殊钢厂就是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掌上明珠”的北满钢厂,它是新中国在国家财力极其贫乏,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技术人才极其缺乏的条件下,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建设的惟一的大型特殊钢厂,最初设计年产优质特殊钢16.6万吨,总投资达4亿人民币。

1951年正月初三,经报请毛泽东主席批准,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任命林纳为北满钢厂(当时名为本溪煤铁公司第二钢厂)建设筹备处主任。林纳那一年37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时的中国进入了抗美援朝战争状态,毗邻前线的本钢、鞍钢已多次受到美机的轰炸。事不宜迟,接到党和国家的号令,作风一贯雷厉风行的林纳,撇下家中刚出生3个月的小女儿,仅经过三天筹备便率领第一批先遣人员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富拉尔基是游牧民族达斡尔语,意为“红色之岸”。这里是亘古荒原,野狼出没,人迹罕至。除了江边的小渔村,唯一的“工业”只有一个打马掌的铁匠铺子。经过中苏双方科学论证,这里的交通、水源、土质都非常适合重工业发展,更因为这里远离朝鲜,临近苏联,是“背靠沙发”的大后方,所以将北满钢厂选址在此。

林纳一行人乘坐的吉普车,刚到村里就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老乡们好奇地问这问那,不知道这种铁做的“马”是吃什么才跑这么快的。老百姓听说他们是来建大钢厂的,都以为是建设当地百姓盛水的“大缸”厂呢。那天,林纳和司机去村里的老乡家吃饭,岂料,饭后一出门却不见了汽车踪影。司机吓得满头大汗,赶紧四处寻找。原来是一群孩子出于好奇,将那汽车推走了。当司机重新发动车时,孩子们跟着汽车一路疯跑。从此,“富拉尔基来了一个女大官儿”的消息传开了。

建厂初期,这里是一张白纸,物资贫乏,特别艰苦。许多来自辽宁本溪钢厂支援北钢建设的工人们,住的是用草把子和泥建起来的“干打垒”,从住处到工地将近五六里的路程也全靠一步一步地用脚量。而对于北满的艰苦,人们都有耳闻,最令一些人害怕的就是气候,甚至有人传说,那里冬天冷到在室外撒尿顿时就会冻成冰棍。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冷,甚至达到零下37度,在四面透风的“干打垒”土房中温度常是在零度以下,戴着皮帽子、穿着棉袄睡觉半夜也会被冻醒。创业艰难,人心不安,林纳用自身行动处处做表率。她告别本溪的日式大别墅,与普通建设者一样,住土房、啃窝头、嚼咸菜。她还给大家讲当年抗联打鬼子的故事,讲这个大工厂建成后对国家的贡献。林纳那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

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从1954年破土动工,到1957年全面达产,短短几年一个现代化大钢厂矗立在嫩江之畔。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大炮、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个人造卫星---等一个又个“第一”,都因为北满钢厂的特殊钢而诞生,而那个和蔼可亲的“女大官儿”,就是这家“央企”的首任厂长林纳。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红色女兵的传奇经历

林纳是满族,本名关淑兰,故乡宁安县属于满清正黄旗,爷爷和外公都在县衙做过官,是当地有名的乡绅。父亲在中东铁路从事对俄贸易,家境殷实,又见多识广,孩子不分男女都送到学堂读书。林纳在中共党员叔叔关书范、三叔关慈的影响下,1930年在宁安女中加入中国共青团,成立党的外围组织“镜泊读书会”。“918事变”爆发后,林纳任当地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了有名的“冰集大游行”,她在街头慷慨演讲,宣传抗日,300多名学生与百姓高举红旗游行,与前来拦截的军警展开搏斗,多人血洒街头。1932年宁安沦陷,她转入地下,先后在穆棱县团委、吉东局工作,积极参与抗联武装斗争,经常孤身一人,深入敌区传送情报。日军为了扼杀东北抗联,采取集村并屯,切断抗联与民众的联系,并加大围剿搜捕,抗联武装损失严重,很多意志不坚的人变节。回忆这段经历,林纳曾对她的大女儿林英说过:“我14岁时所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改变中国,怎样进行反日斗争。我有过很多次被捕的危险,但我从不畏惧,始终坚信党一定能胜利。”

1932年,穆棱县团委机关和吉东局遭到破坏,林纳在一次传送情报中暴露了身份,林纳与一批身处险境的党团员被转移到苏联,进入了东方大学学习。当时的东方大学是共产国际专门用来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摇篮,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及满州省委、北满地委很多领导人都在那里学习过。入学后,她的俄文学名叫“列娜”,中文译音叫“林娜”,因康生夫人曹轶欧和林彪夫人叶群都曾用过“林娜”,她低调避开“娜”,将“关淑兰”改名“林纳”。经过刻苦学习,不仅掌握了俄文,提高了革命理论,考试成绩也不错,大家评价“聪明、漂亮、能干”。1935年,经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批准,林纳与来自东北义勇军的金明结了婚,两个女儿先后诞生。1936年,林纳转为共产党员。同年,红军长征中召开遵义会议,新的中央派陈云来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林纳第一次与陈云相识。

1938年,苏共党内发生“肃反扩大化”,中共驻苏代表团的领导人王明、康生则借此打击与自己有过分歧的中国留学生。就在林纳夫妇整装回国前,金明突然被两个不明身份的苏联人带走,从此生死不明。将两个孩子留在苏联儿童院,林纳一人回到国内,先到中央军委编译外任翻译,后任延安女子大学政治处副主任和中央妇委机关党支部书记。王明和康生回到延安后打着共产国际旗号继续“肃反”,林纳在劫难逃。负责审查的是女大政治处长孟庆树(王明老婆)和干部科长叶群,她们声色俱厉,大搞逼供信,甚至想把林纳送回苏联受审。这段时间是林纳最痛苦的日子,她热爱党,党却不相信她,而丈夫生死不明,大女儿在战火中的苏联儿童院夭折,更让她痛不欲生。据后在全国妇联任职的女大同事王云说,“出于对党的忠诚,林纳从不流露任何怨言,一边接受审查,一边认认真真地做好保育院带小孩的工作。”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王明路线在党内失去市场,时任中组部长的陈云经过周密调查,纠正了王明对林纳问题的错误结论。康生见风使舵也狠批王明,毫无心机、待人真诚的林纳不明就里也很感谢康生。(谁能想到,25年后的文革中,康生夫妻店推翻当年的审查结论,终将林纳置于死地。)

1945年日本投降,根据中央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号召,林纳先后任磐石县委任副书记。次年回到家乡宁安县,任副县长兼县委宣传部长,主抓土地改革运动。当年的小姑娘关淑兰,已是干练、成熟、英姿飒爽的林纳。分田分地中,她发动群众,宣讲政策不徇私情,对自己的地主堂叔毫不“客气”。当时土匪猖獗,手段残忍,有的工作队员被匪徒绑在马后拖死。村里老乡都为林纳捏把汗。有一次国民党收编的惯匪“九彪”一伙60人,携4挺机枪扑来,声称要活捉工作队,林纳亲自上阵带领民兵从傍晚守到凌晨,直到县长苏明率兵赶到。至1947年,宁安土改剿匪牺牲280人,林纳多次死里逃生。过上好日子的老乡,至今还记得那个女队长林大姐,身穿双排扣列宁装,腰配皮带、骑着大马,一枪打中飞鸟的巾帼英雄风采。

林纳的婚姻也经历了大波大浪。为了寻找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捕的金明,林纳曾托人四处打听,甚至登报寻找。眼看其凶多吉少,许多人都十分关心林纳的婚姻。就连老领导陈云来宁安指导工作,也叮嘱她尽早走出阴影开始新生活。1947年,经组织批准,林纳与苏明再组家庭。谁知金明被送到北极地区一家煤矿劳改大难没死,后经中共中央与新一届苏共中央多次协调,金明得到平反,回国后到林业部任职,并有了自己的新家。1954年在京一次会议上,林纳与金明不期而遇,相对无言只有泪千行。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土包子”变成“红专家”

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急需大量德才兼备的经济建设人才。于是将林纳调至东北局政策研究室,半年后委任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兼本溪钢厂党委书记,苏明任军代表兼副厂长。

本溪钢厂是日伪时期建的一个小型特钢厂,多年战乱,破败不堪,抗美援朝战争后,美军飞机经常来轰炸。如何治愈战争创伤,尽快恢复生产,第一次执掌大工业、对钢铁专业外行,是摆在林纳面前的一个难题。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人们看到这位女书记经常深入车间科室,虚心向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半年后,人们见林书记讲话句句合情,办事在理,可想而知,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林纳攻坚不畏难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事隔一年,中国与苏联签订援建五十个重点项目合约。在黑龙江建设北满钢厂筹建工作由本钢负责。建国初期,像林纳这样党性强,学识高,俄语好,懂管理的干部很少,所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特钢“央企”掌门人的重担自然落到了林纳肩头,同样成功转型的苏明则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3年,北满钢厂建设大张旗鼓地展开了,技术新、规模大、工期紧、要求高,随着第一根桩在北满荒原立起,千百吨的设备、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在施工现场堆积如山。随着建设的进行,新项目一个一个落成,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难题不断出现。在重重压力之下,林纳认识到,关键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尽快学习、消化、吸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贯彻毛主席的号召,大兴学习之风,由外行向内行进军。

林纳的学习劲头是惊人的。苏联的几十本建厂设计资料,她都一本本从头啃下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专家请教。她非常重视向老工人学习,与厂里几位老技师结为至交。她还把全厂所有干部组织起来,每天两小时业务专题学习,每周请中苏专家上两次业务课。她与苏明总工程师赴苏,率领新老技术骨干培训实习。1957年企业投产时,林纳已成长为一名熟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内行领导。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云、彭德怀、薄一波等来厂视察,都由这位女厂长亲自接待和讲解,令这些延安时期就相识的老领导刮目相看。

在处理与苏联专家的关系上,林纳是尊重而不迷信,合作而不依赖。最初,苏联专家开始认为林纳虽是延安来的老革命,但在技术领域是“土包子”,在处理生产技术问题上很专断,很少与她这位中方负责人沟通。林纳本着为国家、为企业负责的态度,坚持要参与进去。如工厂的大型初轧机和水压机都是关键设备,最初试运行中调试不好经常停工,不能正常作业。林纳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中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的意见,在与苏联专家探讨论证中提出了不同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棘手的疑难顽症。在事实面前,苏联专家组长心服口服地说:“林厂长的技术方案过得硬,在中国人手里没有完不成的事”。他还翘起大拇指:“林厂长很厉害,能打仗,能搞生产,完全可以到莫斯科当冶金工业局局长。”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识才爱才的“鉴宝人”

林纳懂得,为了建设好一个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大型特钢企业,人才是第一要素。北钢能不能按时达产,能不能按科学规律办事,关键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要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导作用。为此,林纳成了真正的识才爱才的“鉴宝人”

但是,当时在建设北钢的时候,正是新中国初创,社会动荡,政权不稳,因而中央相继开展了“肃反”和“三五反”运动。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有着较高文化技术水准的老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旧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林纳从革命利益出发,对这些人是尊重信任的同时,也给予了力所能及的保护。老工程师李才全因在旧社会曾在台湾谋过职,受到组织审查,林纳与厂党委坚持实事求是,正确予以信任和重用。后来,李才全调黑龙江工学院任炼钢系主任,成为我国同行业知名专家。林纳还大胆提拔重用一批非党积极分子,如中央试验室副主任沈晓青、生产科副科长石若旬、电炉车间副主任孙令路、医院副院长车习平等同志。她亲自拍板,授予要职,并住进丙区小楼,享受厂级领导的生活待遇。

在讨论能力强、贡献大的副总工程师马迪章入党时,由于他出身上海大资本家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为人处事有些孤傲,,从基层到上层争议很大,林纳在厂党委讨论时旗帜明地肯定本人的表现,并从党和企业建设的大局,说明团结和教育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接下来,林纳一方面耐心做通持不同意见同志的思想工作,一方面严肃尖锐地向马迪章指出不足,使他心悦诚服地接受大家的批评。在党委批准马迪章入党的问题后,林纳还主动担当他的入党介绍人。这个同志入党后曾在北满钢厂、舞阳钢铁公司、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担任总工程师,呕心沥血,贡献卓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纳对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是十分尊重的。她虚心拜他们为师,有了问题常找这些“土专家”们商量。林纳还大力培养了一大批懂理论,有经验,会管理的工人干部。伪满时期就参加工作的唐德清在电气方面很精通,林纳树他为全厂电器方面的技术权威。柳长斌是一位老轧钢工,生产经验很丰富,但当了车间主任后,仍然舍不得手中的撬棍交给别人,指挥全局很吃力。林纳听说后,就常来轧钢车间,向他言传身教工作方法,还有意识在别的车间领导做汇报时把他找来旁听,终于使柳长斌成长为这个有二千名职工的大车间称职领导人。

根据国防安全需要,北钢军工用钢新品较多,而且具有工期紧,价值高,风险大的特点。工厂刚投产时,技术掌握不稳定,平炉炼钢新品接连出现了跑钢事故,某某同志当时任工段技术员,人们称他为“跑钢大王”,本厂保卫部门要介入追查。林纳听了很是气愤地说,科学试验要允许失败,如果出了问题就要抓人,那以后谁还敢试验,谁还敢工作。类似这样,林纳保护了很多同志,所以人们都很愿意向她汇报真实情况。

老同志知道,林纳虽是女同志,却有宽大心胸且善于容人。有一次,机修车间因乙方施工人员电焊火花落地引发火灾,为此甲乙双方都推卸责任,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弄到甲乙双方会议上。林纳听完没有说一句责怪乙方的话,而是揽起全部责任。事后,她耐心说服甲方同志,找出自身不足和应吸取教训。林纳的胸怀让乙方很佩服,接下来他们制定了可靠的防火措施,举一反三,使以后的北钢建设再没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1957年以全优工程向国家交了工。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女厂长“两面”的细腻温情

执掌一个万人大厂,林纳的工作一向雷厉风行、敢作敢为;同时,作为一个女厂长,在关心群众、爱护职工上,也有她的细腻温情。

建厂初期,环境艰苦,尤其是北大荒的冬季,给职工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林纳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创造条件,尽力为职工解决好衣食住行几大难题,在她的亲自指挥下,当时在国内属一流水平的职工住宅,医院、学校、幼儿园、食堂、浴池以及图书馆、俱乐部、电影院相继竣工,逢年过节,游园联欢,好戏连台,从祖国天南海北调来的职工因而获得了归属感。所以工人们说:“林厂长是我们一厂之长,也是千家之长。”

1956年,从南方调来一批干部,还陆续分配来了许多大学生,他们吃不惯东北的苞米碴子。林纳就告诉食堂搞粗粮细做,用苞米面做成几十种发糕烤糕,将苞米碴子破碎成小粒做稀粥,让这些南方人通过不断改善的伙食,慢慢产生了归属感。

林厂长对女工的关心不同寻常,有一位工人外出学习,爱人在家生孩子,但房子阴凉,暖气不热。就在产妇发愁时,行政部门派人来帮她搬到一间向阳暖气又热的房间里,原来这是林纳叮嘱安排的。单身宿舍有个房间住着三位离婚的女工,互相影响,情绪悲观。林纳知道后把她们调到不同的房间,还请工会帮她们重续姻缘。 

林纳为北钢还留下一段佳话:“到北京走国家主席的后门”。1956年,电炉车间有一名工人被钢水传送车挤坏了膀胱而生命垂危,工厂出面联系转往当时国内最好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但因当时这家医院比较“牛气”,对外地转院患者只收行政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在北京出席党的“八大”的林纳闻知此事后,亲自前往医院商量,院里拧不过就给她出了个难题:“要破例必须经刘少奇主席批准”。林纳脾气上来当即去了中南海,讨来了刘主席亲笔写的一个批条,使这位工人的性命及时得以保全。康复后的那位工人还记得林厂长那铿锵有力的讲话,“搞工业也是一场‘战争’,也要有人牺牲和负伤,但是作为一名指挥员,要尽量减少伤亡。工人的生命保不住,是我们最大的失职。”

而对自己和家人,林纳却充满愧疚。她17岁参加抗联,成了日伪的“通缉犯”,让亲人吃了不少苦。解放后,她走到哪里,都把70高龄的爷爷和半身不遂的母亲带到身边,雇了两个保姆来照看,自称是“弥补性”尽孝。林纳两次婚姻生了7个孩子,活下来五个,一个在苏联孤儿院夭折,一个在她来北满钢厂后死在本溪。小女儿说:别人家男主外女主内,严父慈母,可我们家正好相反。妈妈总是忙忙碌碌,整天不着这个家。1953年,林纳在本溪生下第一个男孩,刚刚满月就打点行装去富拉尔基。大女儿看着襁褓中的弟弟,忍不住埋怨说:弟弟这么弱,奶妈没找好,你怎么急急忙又要走啊?林纳的眼圈红了,温情地对女儿说:妈妈必须走,我有责任在身啊!多年后,女儿在回忆中写道:我错怪了妈妈,她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大家舍小家啊。

美丽而又动人的女厂长

1957年4月26日,朱德总司令在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建设中的北满钢厂视察。曾在延安工作中与朱总司令、康大姐很熟悉的林纳,在熊熊的炉火旁,林纳对朱德说道:“你看,那3座平炉中有一座是酸性平炉,是炼炮钢和炮弹钢的,常规武器用的钢材几乎都能生产。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生产大炮、坦克、飞机、船舶的高级钢材了……”戎马一生的朱总司令感慨道:“如果这个厂早几年建成就更好了。”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1957年10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来视察北满钢厂。留苏学习、延安受审、北满土改,本钢复产,林纳多次与陈云有过交集,而北满钢厂,它的每一步成长都有陈云注入的心血。陈云语重心长地对林纳嘱咐道:“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建起了这么好的工厂,你是厂长责任重大,可一定要管好啊!”

1957年11月3日,北满钢厂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个新中国第一座由国外设计、主要设备由国外供应,主要工程技术干部和操纵工人由国外培训的大型特殊钢厂,历经6年建设和试生产,终于迎来了总交工盛典。国家重工业部副部长高杨文、黑龙江省常务副省长李延禄、黑龙江省副省长陈雷、苏联驻华大使及苏联专家组组长在主席台上就座。林纳厂长代表北满钢厂做了总交工的报告。

千古荒原、嫩江之畔,终于绽放出了绚烂的钢花。那是北满钢厂生产出来的第一炉钢。它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无限期待,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无数汗水,也凝聚着林纳的心血。由于精心施工、严格把关,优质工程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北满钢厂的建成投产,为新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史上许多个"第一"提供了优质材料,并成为国内轴承钢、冷拔材、合金钢锻材的生产基地,可生产轴承钢、汽车钢、齿轮钢、弹簧钢、工模具钢、冷轧辊、无缝管为主的八大类700多个品种的优质钢材,达到年总体冶炼能力35万吨,年总体锻压、加工成材能力16万吨。

林纳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功劳卓著,深受群众爱戴,党和人民也给予她很高的荣誉,她曾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周恩来总理和许多中央领导人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像林纳这样担任国家重点企业主要领导的女同志很少见,然而,她却十分谦虚,从不愿表白自己,这年,一个20人的苏联代表团来访,客人们坚持要“女厂长”介绍经历,僵持了很久,林纳无奈只好用俄语说了一句“打过游击,搞过土改”。

庆典之夜,红色之岸富拉尔基,苏联专家招待所灯火通明,乐声绕梁,迎接各方宾朋的盛大晚宴隆重举行。林纳身着深色呢子大衣,内穿黑色长裙,胸配一朵红色玫瑰花,满面春风地举杯致辞,一会汉语一会俄语,转换自如令人称道。在场的嘉宾们忽然发现,平日里那叱咤风云的女厂长,原来是这样美丽而又动人……

八宝山革命公墓中的一颗钢印

1958年,林纳和她的爱人苏明双双调离北钢,林纳先后任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长沙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苏明先后任北京黑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湖南医学院(今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说到职务的“副”与“正”,林纳显示了她的党性与为官之道。1965年春天,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召开迎接林纳同志到任会议。在会上湖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有个令人难忘的讲话:“冶金部党组的派遣令是任学院党委书记,因为老院长在较短时间内还离不开学院,林纳同志主动提出了任党委副书记。”由于林纳的高风亮节,顺利地解决了新老交替的问题,受到省委和本院上下的一致好评。

1967年,林纳苏明作为第一批可以教育好的“走资派”。与湖南省工农兵群众代表以及造反派头目赴京参加学习班,一方面是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接见,商议成立湖南省革委会;另一方面是学习领会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义。在京学习期间,林纳去看望了许多原来的老战友,并且也去见了康生的老婆曹轶欧,没想到引来大祸。

回到长沙不到一周,路边出现大标语,给林纳扣上了“苏修特务”罪名,原来是康生和叶群在北京点了林纳的名。接下来是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批斗游街,非法关押。一日,同被关押的13岁小女儿贝贝发现妈妈身上有伤,手指有被烫过的痕迹,脖子上有勒痕,哭着问母亲:“毛主席知道吗?”林纳说“不知道。”女儿问:“如果他知道会来救我们吗?”林纳说:“会的。”1968年5月23日,面对愈演愈烈的身心摧残,林纳在拘禁的小屋内剪开被单,含冤自尽,年仅53岁。

林纳的死讯传到北钢,成千上万的北钢工人和干部们无不感到震惊和痛心。他们绝不相信,曾为党和人民高度评价、中国特钢的创业功臣,怎会突然之间变成了“叛徒、特务”?

粉碎四人帮后,经胡耀邦同志的亲自处理,中共中央组织部为林纳平反昭雪,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陈云、胡耀邦、蔡畅、康克清等同志送了花圈。经过十年动乱,林纳的骨灰遗失了。北满钢厂开工时,职工为表示对林纳厂长敬意,曾用第一炉不锈钢水的试验取样浇铸了一枚林纳财务专用印章,安放仪式那天,林纳的子女和北钢的代表将这枚钢印,放入了林纳的骨灰盒,陪伴老厂长英灵长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1979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消息《林纳同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文中说“全国解放后,一直在冶金战线工作,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林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作者简介

她是北满特钢第一任厂长!53岁含冤自尽!

胡铁华,1952年生于北京,1957年随父母调动到黑龙江省富拉尔基,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嫩北农场,1973年至1978年在铁道兵十五师服役,1978年复员到齐齐哈尔钢厂报社,后任原齐齐哈尔钢厂(北满特殊钢公司)工会组宣部长,秦皇岛晚报主任记者, 《人物》杂志签约作家,现退休在上海定居,作品以新闻与报告文学为主。

来源:胡铁华

(转自:特钢技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