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中小城市的转型与期待

2024-09-25 11:35:38 - 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李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

吉林省辽源市是我的家乡,也是东北地区众多资源枯竭型中小城市的典型之一。它们曾经承载过共和国工业化进程初期的光荣和梦想,也面临着新世纪以来经济转型的阵痛和无奈。在数字经济大潮扑面而来和新质生产力方兴未艾的历史性关口,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亟需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辽源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被称为“东北小上海”,由于地下富含煤炭资源,一度依靠资源优势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镇之一,并逐步形成轻重工业较为均衡的“小而全”城市。但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人口向外转移加快,市场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财政压力大等问题逐渐显露,区域投资和消费形成负反馈,城市自身的发展面临失血和失速。地方上曾先后鼓励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等产业,但由于产业链不完整和集成能力差,物流便利度不够,市场供应模式受限,始终没有寻找到特别强有力的转型引擎。近年来,辽源聚焦城市软环境建设和旅游经济,打造特色东北小城镇和关东文旅特色产品,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冰雪旅游热的红利。然而,从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来看,未来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持续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通过吸引高端要素回流塑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从我国资源枯竭型中小城市的转型发展特点来看,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相比,明显具有产业转型慢、要素聚集慢、政策创新慢的弱点。不少城市已经形成了顽固的向下循环模式:城市发展越慢,人口和资本流出越多,创新要素也越少。而地方行政资源配置较为僵化,社会意识仍满足于圈层内卷和存量消耗,也对整体发展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东北中小城市可能需要推动“3+3”改革。

第一个“3”是从外部获得“点火激活”的3个推力:一是中央应给予此类城市较大规模和力度的政策优惠,包括转移支付、企业减税和地方财权,鼓励地方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大胆创新;二是发挥东北传统大型国企资源优势,向中小城市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把小市场融入到大市场中,激活私营企业信心;三是给予东北地区中小城市特殊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在境外旅游、网络文化等方面可以考虑试点战略性政策创新小特区,并加快解决制约小城市文旅发展的高铁等交通问题。

第二个“3”是从内部打造“多元催化”的3个动力:一要发挥小城市“船小好调头”的特点,找准一两个重点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不宜“撒胡椒面”;二要充分珍惜人才、涵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打破制约东北发展的落后圈层文化;三要有超前发展的意识和眼界,可考虑利用寒冷气候和能源优势发展网络算力产业,针对人口流出和老龄化问题,考虑提前布局“银发经济”。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实践表明,东北应该发展得更好,也能够发展得更好。生于东北、长于东北、并冀望老于东北的游子们对家乡的发展充满期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