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POWER50 | 驭势科技:希望做世界的AI司机

2024-09-25 12:43:38 - 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融中财经)

融中POWER50 | 驭势科技:希望做世界的AI司机

持续深耕“全场景、真无人、全天候”的自动驾驶技术。

本文5908字,约7分钟

作者|冯晓亭 编辑|吾人

来源 |元素elements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从科幻概念逐渐落地,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在自动驾驶技术汹涌的浪潮迭代中,技术持续发展成了这场激烈竞争的主旋律。

作为自动驾驶领域中的“老兵”,驭势科技以其坚定的初心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始终站在行业变革的前沿。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挑战,公司不仅在技术和产品服务上经历了多次迭代,还在战略上做出了重要调整,以适应长远的发展需求。从无人驾驶概念车的诞生到“真无人”商业运营的实现,驭势科技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对技术极限的不断追求和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驭势科技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缩影,更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坚守初心、持续创新,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成功的典范。

以下内容为融中财经对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甘沙的专访,由融中财经整理。

本刊:伴随这两年市场变化,贵司的技术和产品服务经历哪几次迭代?公司战略有哪些调整?

吴甘沙:我们的初心是希望能够零事故死亡,零拥堵,我们希望做世界的AI司机,但是我们今天做的东西坦率来说距离这个初心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只能说一直把这个初心挂在墙上,作为一个北极星,时不时看一看,但还是要走好眼前的路。

其实做智驾确实非常难。这么多年,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产品,都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我们现在意识到几点:

第一,99分等于0分,最后这1分如果你想要L4的话,可能就是一个不断逼近的过程,有可能你一辈子达不到,所以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99分到100分的过程可能是十年到二十年的过程,作为一家公司你要考虑的是跨越周期,因为这十年、二十年一定有经济的波峰,也有波谷。经济好的时候招兵买马,不好的时候瘦身求存。自动驾驶火的时候春风得意,大模型火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坐冷板凳。所以要思考十年到二十年,你怎么做一个长跑型、成长型的选手,这是第二点。

我们作为众多公司之一,生存的一个基础,要么是你的产品有差异化,要么你的成本特别低,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尤其是我们做L4,其实你把一辆L4的车交付出去,是噩梦的开始。在它长期的生命周期当中,你是要为它负责的,它跟乘用车不一样,它一天可能会用二十个小时,我们最多的就是一个客户一辆车加上换电,一天是用23个小时的,出任何问题你必须得很快解决,但是你又不可能派工程师到现场去。

我收那么一年几万块钱的订阅服务,不够你换一两个关键零部件的。所以在这个长期的生命周期当中,怎么能够一方面让客户感受到用你这个AI司机不疲劳、不抱怨,一方面消费者满意,一方面我还能够赚钱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要学习的事情。就是从技术导向变成运营运维导向,所以这十年到二十年我觉得是一个人、一个公司不断学习和转变的过程。

在驭势科技成立的第二年,已经自主研发出了无人驾驶技术,并打造了一台专门的无人驾驶概念车——城市移动包厢。这款产品斩获了当年的红点设计奖,以及各类技术、外观国际国内专利的殊荣。从最初的想法变成原型车,驭势科技一年就实现了。但是从样品到真正量产化成为了驭势科技当时难以逾越的关卡:整个汽车产业生态还是由传统车厂掌控,这群经过了时代洗礼的老兵们不可能轻易将已有的成果拱手让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重新定义了驭势科技的角色,不自己造车,只做自己最有优势的部分,为传统车厂提供自动驾驶能力。

2019年初,一个重要客户跟我说,“如果车上还有安全员的话,这个项目必须得结束了。”这话让我瞬间意识到,驭势科技需要再次改变了。此前,驭势经历了从自己造车到不造车,头部车厂合作;以及明确了要做全栈式自研和全场景的AI司机,仅2018年下半年,就沉淀了很多共性的技术,随着业务的不断推进,这些共性技术支持的车型越来越多,支持的场景越来越多。

做“真无人”成为驭势科技战略的第三次调整,因为只有真正去掉安全员,才能实现降本增效。现在驭势科技一方面,在面向ToC市场,通过向车厂提供L2+级别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使汽车具备自主泊车、记忆泊车、高速公路自主领航、拥堵交通自主跟随等功能。另一方面,在一些限定场景(机场、工厂等)或有限的开放场景(环卫、微循环巴士等)中,面向ToB、ToG市场,开始率先实现“去安全员”、启动“真无人”商业运营。

本刊: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比较关键的事件影响?

吴甘沙:2019年12月,驭势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合作,在机场内启用了无人物流车为旅客提供行李运输服务。这也是全球首个在机场实际操作环境下常态化运营的无人驾驶项目。

此后几年时间里,驭势科技又将无人驾驶技术从机场高地带入工业物流的实地,通过8年的持续创新,研发出精准适配细分场景需求的厂区无人物流产品,并在大量不同行业的厂区实现了落地应用。

并且,驭势科技意识到在A-B点去司机的无人驾驶并不能彻底实现降本增效。为此,驭势科技通过创新,为产品增添了自动脱挂钩、自动装卸货、自动充电等功能,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全流程无人物流,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以香港国际机场为例,41辆无人驾驶牵引车就节省了超120名人工的成本,而在未来随着运营规模的扩大,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而在实现全流程无人后,预想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三“全”(全流程、全天候、全场景)。为此,在基于通用自动驾驶模型的全场景方案基础上,驭势科技研发了能够适应各种工况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主动进入到极端的天气环境中进行体系化测试,从而确保无人驾驶车辆在面对突发的风雪雨雾时,依然持续、稳定运营。

截至2024年6月,驭势科技已落地40+智慧城市出行类项目,覆盖了110+工厂物流配送类项目,拓展了10+民航机场运输类项目。

本刊:商业化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哪些行业共性难题,如产品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目前公司业务营收情况如何?

吴甘沙:自动驾驶将是未来20年内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过去边际成本较高,但现在手机内置的导航APP几乎零成本,为AI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些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实现全场景覆盖。当能在不同场景、车型和客户间无缝切换时,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实现规模化运营,无人驾驶技术在面对大量客户时,优势显著、利润可观。因此,“全场景”覆盖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自2019年起,驭势科技一直在研发“真无人”技术,并在机场这一高安全标准环境中成功获得认证。采用“真无人”技术的无人驾驶车辆可以完全取消安全员和司机,实现安全、高效地运行。“真无人”技术不仅可达到人类驾驶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因为该技术完全消除了人为因素,如疲劳、抱怨、酒驾或请假等。

“全天候”即指不论昼夜和各类气象状况,无人驾驶车辆皆能稳定运行。即使是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也不得不暂停服务;类似Robotaxi等交通工具并非用于解决日常运力问题,但对于已经在机场和工厂实现“真无人”运营的车队而言,无法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迅速召回人员是不可接受的;真正实现“全天候”的过程可能需要三年时间,但只有解决了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运行问题,“AI司机”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全天候的稳定运行。

“AI司机”系统采纳三班制工作模式,这就要求其在不同时段,包含光照条件欠佳之夜晚,皆能展现高效运作。同时,还需对极端天气条件,如暴雨、大雪、浓雾等对自动驾驶系统之运行具有显著影响的气象状况,进行周全考量。此外,在传统人力驾驶方式中,网络和云服务问题通常不会对业务产生直接影响,而无人车可能会因云服务、网络设施瘫痪等情况导致车队运营中断。因此,确保业务连续性成为关键。

本刊:目前贵司所处行业赛道具备哪些特点?市场竞争格局如何?创业公司是否还有机会?

吴甘沙:自动驾驶行业赛道首先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赛道,参与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因为研发周期长、变现周期慢,现金流尤为重要。同时,自动驾驶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需求之一,自动驾驶系统被期望能够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人为驾驶错误所带来的风险。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企业大致可分为互联网/高科技公司、整车制造厂商和初创公司三大阵营。目前,自动驾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尚未稳定,各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百度、华为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而整车制造厂商则在车辆制造、市场管道等方面具有优势。此外,一些初创公司也在特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自动驾驶市场竞争激烈,但创业公司仍有机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自动驾驶行业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机会。创业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找机会,比如可以选择车路协同路线做“场景化”自动驾驶技术,关注矿区、港口、机场和末端物流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但蕴藏着弯道超车的机会。另外,创业公司还可以通过与整车厂合作,为其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以实现互利共赢。

本刊:中国高科技企业和投资人都在热衷找到解决卡脖子的技术创新,如何守住护城河,同时保持创新性,在市场上进一步开疆拓土?现阶段对技术、市场等方面投入情况?

吴甘沙:“真正的伟大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不断进化出来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们在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之路。

在与香港国际机场合作的“去安全员”项目成功后,我们原以为能借此快速地把规模做上去,但实际在运营运维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优化提升,所以在后来四五年的时间里,公司都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和升级旧的版本。单就机场无人驾驶这类场景,驭势科技每年资金投入就达上亿元。

机场之后,驭势科技还在探索更大范围的无人驾驶物流车运营。工业物流就是公司发力的第二天地。跟机场不同,工业物流要面对更碎片化、多样化的要求。机场物流可能用一款方案、一款车型就解决问题了,但是工业物流细分场景多、需求都不一样,为适配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更多。

目前,驭势科技L4级无人驾驶物流牵引车产品主要包括无人驾驶牵引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驾驶平板车,主要应用于厂区、园区生产资料和货物运输,以及机场货物和行李牵引,具备全程自主规划行驶路径实现自主避障、自动泊车、自动脱挂等功能,还可与三方设备精准对接,如叉车、月台、卷帘门等,无需人工操作。

驭势科技还布局了乘用车、无人公交、无人物流以及智慧城市服务四大板块,在汽车制造、危险化工、食品加工、农业养殖、重工制造、民航机场、产业园区等领域落地了自动驾驶技术。

从机场高地到工业物流实地,从有安全员到“全场景、真无人、全天候”的无人驾驶,在驭势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为单一场景设计无人驾驶方案是有上限的,且成本过高。最重要的是,要能提供全场景的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即通用型的自动驾驶模型。路是越走越宽的。作为一家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最终目标一定是通用型的自动驾驶模型,也唯有此,才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和市场。

过去8年,就是我们不断地去理解车、去理解应用场景,来夯实和丰富操作系统的一个过程。自动驾驶公司就是一个‘劳务派遣’公司,派出去的‘AI司机’要有覆盖A、B、C各种驾照的能力。未来,驭势科技将引入大模型,进一步增强操作系统的能力,并基于通用大模型做好生态,落地更多场景和车型。此外,将推动机场及工业领域的重点业务走遍中国、走向全球,不仅是中国香港,还有新加坡、中东、日韩和欧美等。

本刊:关于未来2~3年或者下一个十年,公司在技术、市场、团队等方面有哪些重点规划?要实现哪些目标和突破?

吴甘沙:我们去拆解了一下“竞争”这个词,竞争其实是竞和争,竞就是田径,前面就是大家都往前跑,依次往前跑,各有各的跑道,这是一个比耐力的过程,就是马拉松的过程。如果中间你挂了,并不是你竞争对手把你搞死了,而是因为你自己的耐力不够,这是竞的过程。争就是大家是换一身衣服,到一个拳击台上面,大家争得你死我活,那是争,那是另一个阶段。

我觉得现在智能驾驶还在一个竞的阶段,没有到争的阶段,最好的智能驾驶还没有出来,出来的话还有五年到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给自己的要求就是第一要跑好自己的马拉松。同时要有边跑边练拳击赛的能力,因为跑马拉松的目的是参加拳击赛,所以乘用车是把它定位成拳击赛的能力。

我现在主要矛盾是要跑完马拉松,这也是我们资源这么分配的原因。现在马拉松就是L4的商用车、特种车、乘用车,因为它是一个有限题库,不是无限题库;其次,它的商业模式是真正能够养得活一个公司的。我们要看一个AI司机能够取代几个人类司机,每个人类司机一年的工资是多少,所以我们现在谈的订阅服务其实多的有几十万一年,少的也有好几万一年,它是一个不同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今天其实把多数的资源放在马拉松的赛道上,但同时我们其实也想得很清楚,就是商用车,其实是大块头小公司,它是非常碎片化的公司,你要服务很多的OEM,很多不同类型的车型,那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第一,通用型,就是一套我们把它叫做全场景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它可以快速地适配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应用场景,所以这是一个核心能力,而不是你要去造出一个无人车,并且去运营它。所以我们把操作系统做好,通用性最好。

其次就是我刚才说的通用性是解决规模的问题,但是每一辆无人车在它的全生命周期当中每年运营得不好,是要亏损的,所以我们把利润降低,就是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和不断减少的运营运维成本之间的剪刀差是你的利润来源。回到我要跑马拉松,我要把技术通用性做好,面对一个碎片化的市场。第二,我要把每一个AI司机的运营运维成本降到极低,获得利润,这才是真正能够实现我这个战略目标的。所以这是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

本刊:作为融中Power50优秀的标杆企业代表,如何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下发挥“强链、补链”作用,在技术和产品服务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社会价值?

吴甘沙:驭势科技的核心理念是“2031使命”。“20”代表两个目标,即零拥堵与零事故死亡。31指三个“1/3”的期望,即在城市中,减少1/3的道路与停车空间占用,降低1/3的出行与物流成本,以及将行驶过程中1/3的时间转化为生产力,用于完成有价值的任务。这一理念旨在明确自动驾驶技术为社会带来的正面效益及其长远发展的价值。

目前,广泛应用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处于辅助驾驶或半自动驾驶阶段,这些系统仍需驾驶员或安全员的监控,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操作。这些技术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其疲劳程度,进而提升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换言之,它们主要服务于驾驶员,而非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然而,在其他应用场景中,特别是在商用车和特种车辆领域,车辆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生产工具,其运营成本成为关键因素。因此,在这些领域中,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更加迫切的需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