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消费者资产与产业赋能

2024-09-25 14:59:41 - 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处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不对数字经济包容,所产生的数字资产就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这和推动数字中国并且融入全球数字经济的潮流相违背。

当前社会经济已步入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不同城市间呈现出分工深化、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的崭新格局。

在制造业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在城市群内实现了集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日益加深。同时,消费领域也展现出品牌化、服务化的新趋势。这些发展趋势不仅与制造业紧密相关,而且为其提供了强大动能。

生产性服务业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平台活动通过大数据进行消费者洞察,进而在生产环节发挥了赋能作用。

从平台经济角度来讲,通过供求的适配来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一旦形成了生产要素后,生产要素就可通过平台上生态型的企业,利用消费行为生成的数据,形成消费者资产,并用数据进行平台、设计、咨询等服务,以赋能制造业。

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存在持续提升的趋势。政府利用大数据的资源进行服务优化,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消费者资产兴起

从数实融合的发展角度分析(以天猫商城为例),制造业正在出现从供应链驱动向消费链驱动的趋势。

在传统模式下,商业有需求找厂家,制造业厂家往往布局在某一项核心资源周围,比如要生产一口锅,锅的制造商可能布局在钢铁厂附近。而在大数据时代,商家首先思考,消费者需要的这口锅是什么锅,是空气炸锅还是大铁锅?如果是空气炸锅,就要考虑:谁会买空气炸锅?功能、设计需要满足怎样的偏好?

通过大数据进行消费者洞察和画像,产生设计,再进行打样,以很少样品投放市场,通过小范围销售洞察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设计、功能、款式,再修改设计、下厂量产。

这一过程,既减少生产者的库存,事先了解、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又使得生产更多地向设计中心进行布局,对于消费者需求快速反应。

这种“小单快返”的模式,有效推动了“消费者资产”的集聚,并对生产环节产生积极影响。在SHEIN电商中,这一模式的应用尤为显著。

SHEIN电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趋势,依托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其每月新服装样式上市数量达到国际知名企业的10倍左右,迅速成长为中国本土跨境电商的佼佼者。本土消费者对这一品牌可能不太熟悉,其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却极高。

线上线下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线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实为线上经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与支持。

以广州某城中村为例,表面上,人们普遍对其环境“脏乱差”持反感态度,然而,这背后隐藏着直播面料馆等线上经济所赋能的生产性环节,这些环节在分工上表现出极高的细致性。

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仅专注于服装生产中的某一微小环节,从直播到原料供应,再到生产,形成一条极其复杂的产业链。如果将线上与线下视为对立,仅因线下环境不尽如人意而进行拆除,打断线上线下的联系,这将对整个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消费者资产”到底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市场的核心挑战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何种产品能否满足其需求,而供给方亦难以精准把握消费者的真实意愿。广告和咨询服务的存在,正是为弥合这一信息鸿沟。

当前的线上经济中,以直播带货为典型代表,消费者与直播间或直播达人之间通过深入的社会互动,建立起紧密的网络关系,并基于这种关系形成信任。以直播主播为核心的网络结构,使得主播成为线上互动的中心节点,所有信任的建立与互动都围绕主播进行。

这些由信任关系与互动行为所构成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资源,便构成所谓的“消费者资产”。

天猫提出“Fast模型”,其由人群的总量、人群关系加深率、核心用户数成员、核心用户活跃度等四个部分构成。通过一种人群、消费者、货品供给的结合,构建消费者运营的数量、质量、效果等指标,强化消费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来帮助品牌进行经营。

线上线下在互补中分化

在这样一个线上时代,是不是线下就变得不重要?

答案为否定,数字为城市所赋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爆发出来的消费的新需求,并不能线上化。

疫情之后,全国各地咖啡馆数量激增,成为显著现象。咖啡馆作为典型代表,凸显线下互动的重要性。消费者在此不仅品尝咖啡,更享受其营造的场景、互动氛围、体验感及时尚感。类似地,剧场也展现相同的原理,随着线下活动的恢复,音乐节、音乐会等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有力推动了疫后经济的复苏。

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面对面交流的高效性。线上经济固然为无法亲临现场的人提供了便利,到场者则普遍认为,这种方式更能有效促进线下交流。因此,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交流体系。

这种互补性,在直播电商中尤为明显。即便是在线直播,其线下直播间也需靠近大城市的市场,甚至位于市中心。众多网红直播达人,会选择将工作室和直播间设在市中心,以便更好接近线下商品品类和为其服务的团队,如化妆、直播间布置等。

如今,直播间布置、商务谈判等已成新兴职业岗位。正如电子游戏竞技,观众主要通过网络观看直播,线下直播同样涉及广告、周边商品、餐饮等多元化活动。

不仅如此,在公共服务领域(以地铁口的早餐柜为例),许多白领人群早晨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即可通过线上平台下单订购早餐。待其抵达目的地、走出地铁站时,便可在早餐柜轻松取走预订的早餐,从而节省早餐制作、购买及排队等候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线下与线上经济之间,可能逐渐呈现分化趋势,这点不容忽视。

线上经济确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其内容往往更趋向于大众化和普及化。相对而言,线下经济在内容供给上,需要展现出更为强烈的个性化和互动性,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以线下沙龙研讨活动为例,若呈现的内容仅为网络上泛泛可得的常识,嘉宾的分享亦能在网络轻易寻得,则现场聆听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线上与线下经济在未来或将呈现分化趋势,线下经济可能更加倾向于个性化、精品化,强调高度的互动性。

对平台经济的演化应予包容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功能。服务业为制造业乃至农业提供强大的赋能,实现了供求的有效匹配。

以“我的打工网”为例,它成功对接了制造业对灵活就业的需求与灵活就业劳动者的供给,催生了全新的工作岗位,如“我的打工网”经纪人。这种灵活就业形式,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就业趋势,特别在经济形势不佳时,它发挥了逆周期减缓失业的积极作用。

此外,诸如淘宝、抖音等平台上的直播带货人员,也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平台通过大数据资源进行精准匹配和运营,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数据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商。

悦管家、美团、饿了么、滴滴等也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这些平台同样在供求匹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化平台经济的发展,还催生了家政员、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庞大的就业群体。

在后疫情时期,城市发生很多变化。尤其在疫情时代,很多加速线上化的现象出现,会使得城市空间不重要吗?答案依然为否定。

线上对线下的替代或数字技术对就业岗位的替代,也往往只是替代制造业里面比较常规化的工作。而在服务业里更多产生互补作用,特别是直播电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都为数字经济赋能。由于线上线下的互补作用,甚至可能加强人口集聚。

可以用八个字总结:线上连接,线下分化。

当前,电商通过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为服务业赋能,提高了供需之间的适配性,促进了精准的消费,同时,借助于规模经济效应,又催生多样性和便利性,这些特性又同时依赖于线下的人口密度。以上海和嘉兴来对比,上海本地即时电商和生活服务业的规模是嘉兴的10倍,远远大于4.6倍的常住人口规模差距。

对于平台经济的演化要包容,要激发基于数字的创新,产业氛围、包容的政策环境非常重要。处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不对数字经济包容,所产生的数字资产就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这和推动数字中国并且融入全球数字经济的潮流相违背。

当下,在讨论数字经济的时候,要防止几个对立:

第一,不能把服务和制造对立,当前很多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数字经济是服务业,在为制造业赋能;第二,不能把消费和生产简单地对立,消费可以赋能于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服务制造业;第三,不要把线上和线下简单对立,线上经济和线下经济是互补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