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以科创生态“破圈” 推动科技攻“尖”产业攀“新”

2024-09-25 17:01:16 - 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转自:新华财经

不同于从0到1再到100的线性创新过程,良好的科创生态犹如土壤和空气,是创新主体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下称“园区”)发挥中新合作、苏州自贸片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平台叠加优势,把准“高能级平台支撑”“全方位服务赋能”“多要素协同发力”三个关键点,推动科创生态从高质量“建圈”迈向深度融合“破圈”,加速科技攻“尖”、产业攀“新”,创新企业扎根成长、创新成果密集涌现。

苏州工业园区:以科创生态“破圈” 推动科技攻“尖”产业攀“新”

高能级平台支撑创新策源动能澎湃

士泽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专注于开发临床级iPS衍生细胞药治疗帕金森病等尚无实质临床解决方案的神经系统疾病,先后获评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姑苏领军人才企业。2023年12月,企业研发的iPS衍生细胞药获FDA认证并授予孤儿药资格;今年1月,完成中国首例临床级iPS衍生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也是全世界第二例自体iPS衍生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作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揭榜挂帅”项目,士泽生物成为园区以创新平台助推企业创新的典型案例。

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与通信、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呈现出群体性突破局面,而要真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高能级平台支撑。面向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园区在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领域前瞻布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要求,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应用需求,陆续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机构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

今年以来,园区顶格服务推进苏州实验室入轨运行,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持续推动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创新平台提升能级,实验室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新突破。

聚焦提升科技公共服务支撑能级,促进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以推动形成更多创新成果,多年来园区还布局建设了一批关键环节公共服务平台,大幅缩短科创企业创业期和孵化期,以更优生态助力企业成长。当前,园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增长到5.1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37件,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彰显出强劲创新动能。

当前,园区正加快构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以苏州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引领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将为园区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攀新攀高提供有力支撑。

全方位服务赋能领军人才扎根成长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也是园区最大的优势之一。近年来,园区坚持把引才聚才、育才用才作为全局性大事来抓,推动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层次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园区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6.7万人,每平方公里高层次人才密度达241人。

高层次人才密集扎根园区的背后,是其贯穿始终、细致入微的人才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从人才的高频需求及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出发,园区做细做实人才服务,不断深化人才制度创新,持续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并面向领军人才、企业骨干和青年人才等不同类型群体,分别建立“领军登峰”、“企业撷英”、“青春园区”三个层次支持系统,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的链式效应。

2016年,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决定把研发、生产大本营搬到园区。三年后,亚盛医药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年,亚盛医药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正式奠基,标志着该企业在园区全面深化布局。如今,亚盛医药已跻身细胞凋亡通路新药研发的全球最前沿,拥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盟批准的17项孤儿药资格、2项FDA快速通道资格,同时公司在全球开展40多项临床试验,其中包括11项临床Ⅲ期注册试验,真正实现以中国为基地的全球化创新。在杨大俊看来,园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政策投入与良好的人才集群效应和创新环境,为创新药企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以“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为引领,园区逐步构建起梯次衔接、择优扶强、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育体系。对于各类领军项目,园区提供一揽子政策扶持,企业可获得启动资金、成长奖励、房租补贴、公共平台补贴、贷款贴息、购房补贴等,最高达5000万元。今年,园区科技领军政策进一步提档升级,将创业领军成长产业化奖励上限从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同时进一步拓宽创新类人才认定范围,并加大力度实施离岸项目认定制,旨在鼓励更多人才企业落地园区、持续加码布局。

除了“真金白银”的奖励,园区还通过“至高服务”礼遇扎根发展的人才。例如,重点打造“才聚金鸡湖”人才服务品牌,汇聚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头部企业等多方资源,推出“领军研学社”、“政务直通车”、“人才会客厅”、“智汇合伙人”四项通用服务,并针对“初创-成长-成熟”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分别提供“领军启航计划”“领军伙伴计划”“上市苗圃计划”等特色服务,帮助企业快速融入园区、对接资源、拓展市场,实现拔节成长。

4月,微谱生物科技二期实验室开幕,标志着其在生物安全研究领域完成新一轮扩张与战略加码;5月,环心医疗总部基地开业;8月,益铂生物开业,正式进军生物医药临床前CRO领域……今年以来,一批创新企业逆势加码园区。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思必驰、同程、清睿教育、智慧芽4家企业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15个算法通过算法备案;纳米新材料领域,纳微科技总部正式启用等,龙头企业在园区持续深化布局,领军人才企业与园区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良性互动格局加速形成。

多要素协同发力打通成果转化链接

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孵化的高科技企业——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其中3D飞点分光干涉仪可实现测量精度30纳米级,相关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晶片、微机电系统、精密加工表面等领域。目前,该企业项目终端客户有近百家,累计签订销售合同额超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关键环节,也是突出难题。园区依托区域内高校院所、创新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推动构建创新合作网络,让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链条运转起来,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的自我驱动和良性循环。

一方面,积极开展跨域合作,推动创新要素流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创新服务中心是省院创新资源辐射园区的平台和窗口,在推动园区与长三角创新要素协同互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中心自运营以来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对接园区企业技术需求70余项,技术合同额约900万元,成为嫁接两地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转化的“过河之桥”。园区还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商飞等深化战略合作。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路径。园区出台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细则,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载体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场景应用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此外,园区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和新兴赛道,摸排梳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培育库,实现分层管理、动态调整、精准服务。

以苏州生物医药领域首个生态融合型创新联合体——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为例,该联合体由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成员单位包括知名高校、医院、创新型领军企业及生命科技产业孵化、运营和投资平台等。通过“企业出题、联合攻关”方式,该联合体已获批1个新产品、产出2项新材料并孵化6个项目,申请专利24项。据统计,园区已立项省级创新联合体4家、占全省近30%,市级创新联合体21家、占全市近30%。借助“组团创新”,园区已累计形成有效发明专利超2.5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约1.2万件。

立足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新起点,苏州工业园区正锚定“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目标,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节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高地、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样板等方向上全面发力。着眼未来,聚焦持续完善科创生态,园区将构建功能更加齐全、层次更加丰富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最确定的发展预期、最完善的产业赋能、最暖心的亲才服务,进一步增强创新体系效能和创新资源吸引力,争当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力军。(王梦菲李优)

编辑:穆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