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校服何时能实现“以旧换新”“以小换大”?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苏心
中小学生正值生长发育期,校服更换频率追不上长个子的速度,导致新买的校服穿不久就又要更换。买不买新校服、旧校服怎么办等成为摆在社会和家长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近日,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中小学校服坚持学生自愿购买原则;同时提出,学校可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减少资源浪费。这一规定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关注。
一直以来,围绕校服定价、校服质量的争议时有发生,“高价校服”等话题也曾多次引发社会讨论。正如大多数网友所认为,校服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是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也体现了学校与学生的整体形象风貌。基于此,校服确实不能成为违背教育本意、脱离实际的“高价”“一次性”物品。
选择什么样的校服,让穿着的学生和买单的家长说了算,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与期待。北京市相关部门此次出台的文件,强调家长自愿购买,还提倡循环使用,体现了厉行节约的理念,可以说是一种体现校服公益性、助力学生成长的有益探索。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确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既能让校服“流动起来”,也盘活了闲置校服资源。
况且,旧衣不废、“衣”有所属,让学生在校服流动中切身体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保理念,效果更能由身入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穿在身上的循环校服,就是中小学生勤俭节约美德教育的“活教材”,其意义更在校服之外。
实际上,对于校服循环使用,国家已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立足环保节约原则,选用礼服式校服的,可采用学校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使用的模式,也可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努力降低资源能耗”。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也提出“在中小学校试点校服、课本循环利用”。
近两年,广东、江苏、安徽等各省教育厅也纷纷推出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在校服改革方面开始发力,探索新的校服改革举措。不久前,质量上乘、价格亲民、可随时随地购买的“深圳校服”因物美价廉再次火出圈,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校服规范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相关部门关于校服的“征求意见稿”,还强调了在校服选用和购买上应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并向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这样的规定或许更有助于确保校服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校或个别领导投机钻营,做出损害学生利益的决定。同时,也为学生、家长参与决策校服选购扩展了空间,进一步疏通了监督和反馈通道,为家校双向奔赴和深度合作打开了一扇门。
当然,使用二手校服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如何推行校服的循环使用,如何应对再利用校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消毒清洁、卫生安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现实层面有所考量。事实上,尽管出台了这么多文件规定,但真正实现校服“循环”“流动”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个中原因,确实需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毫无疑问,让政策落地,推行校服循环使用是一道“综合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进行联合探索与模式创新。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引领观念更新,对校服循环利用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并在一些中小学校进行试点,营造新风尚;另一方面,学校也需制定校服循环利用办法,如建立旧校服回收检疫、清洗、消杀机制规程;同时将校服款式设计、面料选择、价格范围等意见征求环节前置,让利益相关方多讨论、多参与,让事关校服的决策更透明、更开放。
期待在未来,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校服能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成为见证一代代学子扬帆逐梦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