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指标承压,成都如何冲刺年度经济目标

2024-09-25 22:11:49 - 第一财经

今年以来,成都工业呈现低速增长,尤其是在二季度增速下滑。一季度,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但是,上半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2.6%。

为了完成年度目标,成都近日发起了“超常决心、超常举措、超常力度”的百日攻坚战。

低位回升

9月23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1-8月经济数据,虽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2%,表现亮眼。但是,其他一些经济指标则并不如意。例如,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1.9%。

其中,工业指标尤为引人关注。今年以来,成都工业呈现低速增长,尤其是在二季度增速下滑。一季度,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但是,上半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2.6%。

1-8月的数据显示,进入三季度,成都工业增速有所回升,1-7月和1-8月,增速分别达到3.0%和3.5%。不过,从全国来看,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成都比全国水平低了2.3个百分点。

尤其是五大先进制造业仅增长1.9%。其中,过去10多年支撑成都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柱,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两大支柱产业都表现疲软,出现负增长,拖累整个工业增长。1-8月,电子信息产业下降0.8%,装备制造产业下降3.1%。

从电子信息产业来看,受国际政治、产业转移和订单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成都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和iPad等电子终端设备产量大幅下降。而汽车产业由于没有抓住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10年前突破百万产量之后又逐渐下降。

根据成都2023年统计公报,2023年成都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5221.4万台,下降27.5%,集成电路78.6亿块,下降12.2%。这些也导致其进出口下降,2023年成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7489.8亿元,比上年下降9.7%。

工业增速的下滑也影响到成都经济增速。今年一季度,成都GDP增长5.0%,这一增速既然低于全国5.3%的增速,也低于四川省6.1%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成都GDP增长4.8%,分别比全国和四川低0.2和0.6个百分点。

8月30日,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在成都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表示,成都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压舱石”,今年以来四川省经济发展持续承压,成都经济运行也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

王晓晖还表示,当前重中之重要狠抓工业回升,全力做好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扎实抓好产业项目招引和新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量;狠抓“两新”政策落地,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和消费者,不断增强供需两端市场预期和信心。

百日攻坚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包括:GDP增长6%左右,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5%和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5%。

其中,GDP、工业和消费数据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8月30日,成都举行领导干部大会,曹立军调任成都市委书记。在此次大会上,王晓晖要求,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任务,成都要把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作为第一位任务,着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履新当日,曹立军在调研活动中也表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9月2日,成都市委举行市委(扩大)会议,会议指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狠抓工业企稳回升。

9月19日,成都又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议,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曹立军指出,要紧盯全年目标、找准着力重点,坚决打赢拼经济搞建设的攻坚战主动仗。

在此次会议上,成都市市长王凤朝在作工作部署时也指出,全市上下要锚定年度目标任务,拿出超常决心、超常举措、超常力度,决胜四季度、奋战一百天,坚决打赢经济企稳回升攻坚战。

从四川乃至全国看,成都是四川经济的“主引擎”,也是全国的经济大市,需要“挑大梁”;从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成都也需要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全局分量。这要求成都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来全力拼经济。

尤其是在工业上,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上已经集聚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并没有踩到当前的产业风口,产业面临规模缩减和结构调整的艰难局面,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尤其需要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实现突破。

今年5月举行的成都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当前,成都工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闯关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锚定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鲜明工业扛大旗、挑大梁的产业导向,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全力打好工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坚决挺起制造强市的硬脊梁。

前述会议上,曹立军也要求,突出增存并举、立新优旧,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上强攻坚。把狠抓工业回升作为重中之重,促进传统产业快转型、新兴产业上规模,持续抓好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培育“成都造”爆款产品,着力打造一批体现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