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爆改”万圣节,体验型消费会成为新经济消费出口吗? | 大V空降

2023-11-06 20:42:01 - 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朱媛媛,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本期空降大V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朱媛媛的主要观点:

①这次万圣节cosplay的现象,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上海文化的样本,也符合我们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的内核

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共识:收割消费者的这样一种传统商业手段是需要观念变化的

③未来的体验型消费可能会更加注重沉浸式、智能化的加持,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进行联动,体验式的消费将会是未来的新经济新消费的出口

沉浸式与资深大V“面对面”聊天,是加入Vlubhouse就可以轻松获得的粉丝体验。

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财号的大V空降Vlubhouse一财号粉丝群,大V将由他们聚焦的不同领域,全方位解答粉丝关于时事、消费、金融、政策等一系列困惑。

第16期大V空降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朱媛媛,与Vlubhouse粉丝进行了为时30分钟的对谈,来看看我们都聊了什么。

问题一:近期,与万圣节有关的词条在互联网上持续获得热度,不少人感叹:“第一次觉得万圣节这么热闹。”老师如何看待今年万圣节的盛况?和今年注重文旅、音乐节等体验型消费的趋势是否有联系?

朱媛媛:因为我是做数据收集的,所以我必须要在占有数据的情况下,分享一些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观点。

据我不完全搜集,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话题在网络上出现的信息,从(2023年)10月29号到11月1号中午三点,大概超过了123万,短视频是信息主要的传播平台。年轻人cosplay类的视频获得了最广泛的传播,大概在流量通路里面占到六成左右。

就我个人的洞察,我愿意把这次久违的三次元事件的线下活动从三个层面来定义。第一,它更像是一场线下的聚会;第二,可能更多地是在“巨富长”(指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构成的商业街区)附近居住或工作的中国青年,以白领为主,他们众筹的一场行为艺术集市;第三,可能它更像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狂欢,我们旁观者看起来是一场视觉盛宴。多种圈层的人群和多种话语的一种融合,在这特殊的三个夜晚得到了实现。

就体验性经济来说。我个人带着我的团队进行研究。节假经济、仪式性的消费,还有一些新消费。我认为这次万圣节的活动,它可能不属于我们所说的物质层面的消费,但是它是精神和文化的一种消费。所有这些体验型的消费,我认为它可能都具有两个相似的地方。

第一个,它们都需要有兴趣部落,形成情感"商圈"。消费其实是带有层级的,比如说是从达人或者从青年亚文化开始,然后由技术的支撑或者是媒介作为中介,才会破圈释放的。

所有的体验式消费,我们都发现它需要有消费的多元价值,或者是隐形价值,或者是产生次生价值。举一个例子,我们在研究母亲节消费的时候发现,消费是为情绪买单,但是为情绪买单之后,它还会给我带来自身价值,这种买单本来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并且有可能形成一种自我情绪管理,或者帮助自我情绪管理,然后可能还会达到辨识同类,那我们在这次(万圣节)聚会上可能看到更多的就是群体认同、文化对话。

问题二:与以往的部分节日或节点相比,万圣节的商业气息显得没那么重,关于节日的符号也并非都为了转化为实际利润,甚至部分装扮者也是“分币不花,主打参与”。在今年的万圣节获得了一些年轻人的、现象级的参与热情度之后,从商业角度出发,如何得以把这种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

朱媛媛:我认为,对于流量进行变现或者是转化这样一个问题,是现在新经济新消费普遍面临的问题。首先可能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共识,就是收割消费者的这样一种传统商业手段是需要观念变化的,我们应该遵守一种共赢的契约,作为新经济的契约,因为我们对于商品的消费不仅仅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

目前可见的流量转化、流量利润变现的可行的方式,我们见到的有这样几种。第一,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挖掘其中的精神或者是文化内涵;定制适合的新消费场景,进行流程管控;最后可能可以实现所谓的IP打造。当然,这也不是IP打造的唯一路径或唯一方式。

第二,现在文旅产业里面,我们比较提倡的一种就是通过联名的方式打造,譬如说目的地城市的名片,譬如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通过联动的方式,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和城市旅游联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和文化节联动。找到这样一种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当然最终我们还是非常倡导能够打造一种特殊的IP。但是这个IP目前是没有什么通路的,我们可以普遍参考这样一种IP打造的方式。

问题三:万圣节变成了“万梗节”,无论是装扮成明星、影视剧人物,或是复现网络热梗,都是这届年轻人的cos创意的展现。如何保护年轻人的创新力,请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朱媛媛:我对年轻人cosplay这样一种选择,或者具体到这次万圣节cosplay的现象,我个人是受益匪浅的。一方面,年轻人的这种cosplay让我看到的是他们不仅仅有娱乐,而且有思考。对于自己的精神状态、日常的生活现实,他们有反思和复盘的能力,并且非常智慧地用这样一种文化标记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上海文化的样本,也符合我们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的内核。

这样一种呈现方式的选择,我们可能普遍认知为这是一种年轻人的创新。这一次(万圣节)活动里面的创新有一个比较大的推动性的力量,就是达成了主流话语和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对话。因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们青年亚文化圈,长久以来实际上是偏居一隅的,而主流话语也是不大能够和青年亚文化真正意义上形成对话,而这样一场行为艺术展,或者是青年们用自己的身体策展,它其实是连接了这样一场对话,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创新力的部分,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的话,可能是能够在变局、动态的环境中及时应对,比如找到解决方案、有新鲜的想法;第二种,是在数字原住民这里,Z世代的这一批孩子们,他们在技术的支持之下能够很快地实现技术采纳,比如万圣节变装通过短视频(传播),这些都是需要有技术支持的;第三,就是作为行动者有勇气涌现,我认为这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当然,谈到保护这种创造力、创新力,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都有一样的顾虑,就是会不会导致年轻人的一种审美取向、价值观坍塌,或者是更加倾向于西方的一些文化。我个人觉得,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度担心。第一,我们可能对创造力首先应该有一种文化上的包容度。我们和青年亚文化也好,和西方万圣节的这种对话,实际上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已经完全实现了中西的割席,我们是中国式的表达;第二,我们可能需要有制度保障。在这次万圣节盛会上,上海也做得非常不错,让我重新认识了上海,对上海有足够的信心,它仍然是那个包容、自由、海纳百川的上海;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商业逻辑的“声援”。商业逻辑的“声援”是指一方面不能由于青年有创造力,就去肆意地收割或者是收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想办法能够有机构、群体或者是事这个件,可以将商业和我们的青年创造力连接起来。

比如这段时间讨论度比较高的、抖音上《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视频,我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短视频本身就是具有创造力的,它就是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相信短视频也是赚钱的。

问题四:今年以来的体验型经济,出现了很多新玩法。我们之前可能未曾预料到淄博能靠烧烤引起广泛关注,并吸引全国游客;也没有想到万圣节可以有这么多cos创意。在老师的数据收集和研究中,能否和我们讲述一下今年的各种文化、娱乐、旅游等体验型经济有什么样的亮点?以及未来,我们能期待哪些消费“爆款”级别的玩法?

朱媛媛:我把它归类为两个路径,一条路径上的是具有主题、文化情感,包括群体认同内核的新消费。比如博物馆,我在博物馆里打造一次主题消费,然后带小朋友们去;(还有)熊猫馆,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今年熊猫馆是非常热的,它们可能都是具有着主题和文化内涵的消费,也就是说它们本身不属于新消费,但是通过转型,它们把这种线下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种,就是我们会在文旅、音乐会这一类的。

在仪式化的消费里面看到的亮点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代际传递。消费是具有流动性的,它有家庭式消费的特点和亮点。

我们在“她消费”里会看到,这种消费其实是可以拓围的。女性的消费,可能最初的目的是女性的一些功能性的需求,但是后来这种女性需求会拓维到线下,甚至会拓维到“他消费”。所以我们认为仪式化的消费,出现了一种代际传递。它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在朋友关系之间,可以在我们所说的认同群体之间进行消费习惯的一种相互传递;第三个,我认为未来的体验型消费可能会更加注重沉浸式、智能化的加持,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进行联动,不再是单纯提供一种功能性需求或一种情绪需求的消费,而是叠加式的消费,可以提供娱乐、社交、解压、自我表达,甚至还能达成普遍共享、群体认同、互相疗愈。这种体验式的消费,将会是未来的新经济新消费的出口。

问题五:根据老师的研究,今年以来,年轻人的消费数据有什么样的特征?

朱媛媛:首先我们会发现,以Z世代为主的年轻消费者,消费意愿很高,(但)消费能力并不是最强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消费意愿要高于消费能力强的人群;第二个,如果是新消费,年轻消费者是非常容易受到名人、KOL,明星达人这样一些关键人物的影响,或者是关键消费需求的拉动,有从众的趋势;第三,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在险要性消费上面表现出“不怎么买单”这样一种特点,他们更愿意为“可识别的群体”买单。也就是说,我的兴趣爱好能够为我提供情绪价值,和我在同一个圈层里有共同语言,我愿意为这个东西买单。但是能够形成这种圈层,或者是形成群体意识的一些种草模式,他们也是愿意接受或者是很容易被动摇的。

问题六:这次的上海万圣节出了很多网红,也往直播带货领域发展,类似这种娱乐经济还会继续盛行吗?

朱媛媛:我确实也有听到一些信息,一些譬如国外留学机构、中介机构,他们会借由这次万圣节活动,在已打造好的场景里面做自己所谓的团建、客户维护这样的工作。网红也比直播带货更为普遍,有很多网红,实际上他们体验是其次的,他(其实)是到那里去卖货的,到那里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帮助自己卖货。

就直播带货本身来说,现在在国际范围内是有不同声音。有一些国家可能对线上带货不是很赞成,要进行约束,甚至是禁止直播带货;国内我最近看到的政策是,杭州可能会重新探索,至少是会制定规则来对直播带货进行规范化。至于娱乐经济盛行,我现在似乎没有更好的答案能去预测。

问题七:年轻人过节的活力和创意,意味着哪些产业有发展的新机会?

朱媛媛:我个人的观察,我认为年节消费或者是年轻人的休闲消费,可能未来在文旅市场上会有比较大的弹性。因为中国国家地理有专门开出一类,譬如说科考游、类型游,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消费或者是玩法;还有一些OTA,就是在线旅行社,他们搞深度游或者是主题游,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会非常喜欢。

问题八:这种过节形式是不是真的能带动消费?会成为常态吗?

朱媛媛:我不敢很武断地下判断,但是可以分享一下我刚刚拿到的一个2023年万圣节热门消费报告,是海外的。万圣节消费,2023年总支出已经超过2022年。2022年是106亿美元,2023年是122亿美元。

当然,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节假日消费。第一,有闲。我有空闲时间;第二,我有家庭需求或代际传递的需要。代际传递是指,比如在万圣节里面,社区的小朋友们也会去参加这种treatortrick的活动,后来经过访谈,就发现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是九零后就有过万圣节的习惯,于是他们(九零后)就把这种代际消费的习惯传递给了他们的下一代,所以年节消费里面的这种消费群体,家庭消费需求以及代际消费的特点,使得年节一定是会拉动消费的。

已然到来的双十一是人造消费节,可能朋友们也有感觉,它是一个成功的IP,但是也有生命周期。

以上是朱媛媛为一财号粉丝带来的独家观点分享。在11月15日(周三)晚19:30,依然会有神秘嘉宾空降Vlubhouse一财号粉丝群,和大家进行交流互动,为粉丝带来专属的内容。

Ta是谁?又会讲点啥?谜底很快揭晓。

欢迎大家叫上小伙伴,入群一起交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