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解锁稻田的“N+1”种可能

2024-11-06 06:36:37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稻渔综合种养,解锁稻田的“N+1”种可能

■记者吴晓慧通讯员俞文昊倪丹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11月4日上午,在位于嘉善县天凝镇蒋村村的浙江善农现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核心示范区稻田,金黄色的稻谷被吹起层层波浪,丰收在望。

与普通农田不同的是,这片区域的稻田被精心设计的环沟和加高的田埂环绕,水面上还不时泛起圈圈涟漪。这里到底藏着什么“名堂”?

“等到水稻收割完成后,将在稻田内蓄水养鱼,共投放鱼苗约5000尾。”善农公司生产部业务主管朱红吉揭开了谜底。放眼天凝镇,这样的田间“宝贝”还有很多,如稻虾、稻蟹等,而它们的出现都基于共同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

通俗来说,就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通过对稻田进行田埂加高、设置环沟等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实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双重利用。

记者了解到,善农公司共有970亩稻田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中在镇东村,340亩稻田实行“稻+虾”模式。

“与传统农田轮作水稻、小麦相比,采用种养一季水稻、一季小龙虾的轮作模式,可以提高稻田的附加值。”善农公司合作种植管理员姜根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小龙虾亩产约200斤,售价为每斤13至15元,亩均收益约3000元,相较种植小麦,每亩地盈利提升近1200元。

不仅如此,通过轮流种养的形式,淡水生物在稻田内活动,可以清除淤泥、疏松土壤,同时其排泄物还能增加土壤养分,降低病虫害防治需求,减少农药残留。

姜根法表示,稻田在经历不同的前作作物后,对化肥的需求会有所变化。具体来说,如果稻田先种植小麦再种植水稻,那么种水稻时每亩地大约需要150斤化肥。然而,如果稻田先养殖小龙虾再种植水稻,每亩地所需化肥不足100斤,亩均化肥使用量减少超30%。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也实现了水稻产量稳步增长,记者了解到,该区域的水稻将于11月底开始收割,预计亩产达1200斤。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得更好。”朱红吉介绍,自今年4月开始,善农公司探索在稻渔综合种养区的田埂上种植中草药,共试种4亩鸢尾,预计营收4万至5万元。

善农公司是天凝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动样本。近年来,天凝镇创新“高标准农田+”模式,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融入高标准农田3.0示范基地建设中。

例如,在天凝镇凝北村和蒋村村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农场,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田灌排体系,埋设低压管道2.81千米,节水率超30%;另一方面,推动农田低碳发展,实施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并结合“稻渔综合种养”三池两坝过滤系统,循环利用农田排水,实现以渔促稻,稳粮增效。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天凝镇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2.75万亩,总投资1.75亿元,2023年水稻年产量达2.41万吨。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天凝镇还在融合上下功夫。天凝镇将稻渔综合种养与自然风光结合,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农耕研学、渔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农旅活动深度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与天凝镇和美乡村建设相呼应。今年以来,共吸引游客6万人次,带动增收200万元。

天凝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继续探索更优质的水产作物品种,完善“稻+”综合种养模式,打响天凝镇“稻+”品牌,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