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交出一份有温度有亮点的民生成绩单
转自:民政微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厦门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能,全方位推进精准保障、幸福颐养、基层治理、爱心慈善、暖心服务等建设,全市民政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亮点的民生成绩单。
2018年,厦门率先实施重病和重残人员单独享受低保政策,此举被民政部作为全国典型案例。2023年,厦门的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经验做法得到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肯定。2024年2月,厦门市民政局提交的《创新形成“点线面”工作法,稳步推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入选民政部公布的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8月,厦门市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在推动救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厦门市民政局、医保局等8个部门联合推出“惠厦保”,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免申即享”的医疗保障;通过“爱心厦门·圆梦助学”项目,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将社会救助对象家庭优先纳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体系,保障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近年来,厦门打造“近邻+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为全市48万名老年人投保幸福安康险,2024年至今已受理案件2700件,支付理赔款1741.93万元。2024年已发放高龄津贴6000万元,并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纳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保障范围。目前,全市共建有养老机构44家、照料中心54家、农村幸福院15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及村改居幸福院446家,实现了每个镇(街)至少有1处照料中心、每个村(居)至少有1个农村幸福院或居家养老服务站。建成敬老餐厅(含助餐点)419个,安排1000多名社区助老员入驻城乡所有村(居),近邻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厦门市还建立包含全市46万多名老年人、700个社区服务站点、3800多名服务人员的养老大数据库,完成3000多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不断满足更多居家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需求。依托市级“鹭邻享老”智慧康养平台,对接市大数据平台、公安、养老服务机构等系统,主动发现符合申领高龄津贴、家庭床位等对象,“免申即享”提供关怀。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80—90周岁老年人5953人、90—100周岁1560人、100周岁以上61人,均实现“免申即享”。平台提高津贴发放速度和准确度,2023年为5.7万名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近8000万元。
厦门市依托“厦门市智慧民政一体化平台”,建成收养意愿登记系统、收养评估系统,配套出台收养评估制度,组建收养评估专家库和机构库,为孤弃儿童适配优质家庭、重获家庭温暖。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连续两年大幅提高,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高于省定标准700元、1100元。推动建设45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市镇(街)全覆盖,提供临时监护、心理疏导等服务。投入1.37亿元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推动儿童养育、医疗、康复等服务一体化发展,确保200多名儿童在院内享受医疗和教育保障。
厦门市坚持以婚俗改革为契机,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效能,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形成常规服务,并加快设立公园式户外婚姻登记处,推动婚庆产业园建设。目前,内地居民在厦门结婚登记实现“全市、全省、跨省通办”。从试点实施以来至今年8月31日,全市共办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全市通办”9600余对、“全省通办”9400余对、“跨省通办”1700余对,“跨省通办”办件量占全省登记量的40%以上。
厦门市聚焦发挥社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工作融入社会组织管理全过程。2023年,厦门市民政局启动“一窗综办”改革,将35项民政事项纳入跨部门无差别综合窗口办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审批综合窗口服务改革,提升“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社会组织相关事项实现网上可办率100%。创新推出“社会团体换届一件事”便民套餐服务,实现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大幅度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9043家,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作为全国首批推行殡葬改革的城市,厦门市不断完善多样化的生态安葬服务体系,打造节地生态安葬新模式。目前,形成以骨灰立体存放为主的生态安葬模式,辅之以海葬、花坛葬、树葬和草坪葬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殡葬资源的循环利用。厦门在全省率先为无丧葬补助群众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去年基本殡葬服务减免2200余例,减免金额近370万元。同时积极推广“互联网+殡葬服务”,建设智能殡葬管理系统,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今年1月,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被表彰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
近20年来,厦门市深入贯彻跨岛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审慎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各项事业发展的行政区划结构,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地名服务,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增强地名管理的科学性,保护好老地名、起好新地名、管好用好现有地名,出台《厦门市道路命名导则》《厦门市地名专家库管理办法》,同时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规划》,高质量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张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