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进行时】②基础研究锻造原创技术“储备库” 创新生态激活发展“动力源”
转自:河北新闻网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全媒体系列报道《创新进行时》,今天关注:我省加强基础研究、政策、资金支持,让原创技术激活发展"动力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若彤:
我手中的这块锂金属固态电池产自于燕山大学的清洁纳米能源中心,传统的锂电池正负极之间是电解液,而这块锂电池正负极之间却是一层固态的电解质。
燕山大学教授黄建宇:
这个固态电池是下一代锂电池技术(代表),它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固态电解质研发是个烧钱的项目,需要做上千次基础实验。单一个实验杆就高达10万元,一小盒实验材料也需要1200元,大量的耗材费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燕山大学教授黄建宇:
每个月学生和老师的这个耗材费都是3万到5万,再加上还有这个设备的这个维护费,这个费用每次都是5万到10万以上,我每次看到这个账单,就非常紧张。
就在黄教授为研究经费发愁的时候,恰好赶上河北省科技厅推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燕山大学清洁纳米能源中心由此获得了"3+3"长达6年长期稳定的支持,不仅解决了实验耗材的问题,还完善了固态电池生产线,培养出了一批青年人才,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杂志。
燕山大学教授唐永福:
我在黄老师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里面,学到了很多关于纯固态电池的前沿知识,给我后面这个科研的发展是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扶持,不仅让我省的科研人员能专注于科研探索,还为京津冀三地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基础研究的"高难度动作"奠定了基础。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若彤:
我现在来到的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这里的科研团队统筹了京津冀三地的科研资源,针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建立了共享的数据库,进行共同研发。
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郭从容: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这个病是我们眼科的一个罕见病,它的发病率世界范围内大概是三千分之一。
郭从容团队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寻找致病基因,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致病基因检出率低。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郭从容:
病例的量太少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是一个限制。
建立华北地区的基因库,是这项基础研究的关键一步。而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中,就有一项关于三地精准医疗的扶持项目,依靠这一专项,三地组建起了专家团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研究团队,提供了临床实验以及病例数据支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科研小组给予了技术支持,三地共同完善了遗传性眼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研究员罗静娜:
我们河北、北京、天津的三支科研团队,形成了一只强有力的拳头。自主研发了一种基因治疗的药物。目前已经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新药的申请,正在开展临床实验的二期。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累计投入1.17亿元,资助227个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促成近700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相关理论成果和技术突破在南水北调、贵州天眼等国家战略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河北省科技厅基金办主任毕磊:
我省优势基础学科也发展迅速,我们共资助了青年人才项目近4000项,我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的数量和经费也逐年增多,一批我们自主研发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我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不断地增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加速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