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重拾”扩张
叮咚买菜今日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实现GMV72.7亿元,同比增长28.3%,营收65.4亿元,同比增长27.2%。利润层面,Non-GAAP标准下,叮咚买菜第三季度实现1.6亿元,同比增幅超9倍。GAAP标准下,叮咚买菜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超62倍。
具体来看,支撑叮咚买菜业绩表现的还是华东市场。第三季度,叮咚买菜上海、江浙GMV分别同比增长超24.5%、40%。上海的仓均日单量近1700单,江苏和浙江的仓均日单量也超过1000单。仓网布局层面,叮咚买菜三季度已提前完成在江浙沪新开80个前置仓的年度目标,并将全年开仓目标数提升至110个。
用户层面,第三季度,叮咚买菜月均下单用户数同比提升了24.5%至822万。月均下单频次为4.4次,同比提升6.1%。月均用户收入同比提升了6.4%。
整体来看,叮咚买菜2024年三季报表现还不错,营收、利润及用户都有大幅增长。《商业观察家》认为,支撑叮咚买菜的业绩表现,可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一、定价能力。
由于叮咚买菜在前置仓赛道内的差异化做得不错,它的很多生鲜品项连当地菜市场都没有能实现规模化供给与规模化运营,有助于“自主”定价。
品质商品体系、品控能力也已成型,这帮助叮咚买菜“脱离”了与小摊小贩的价格竞争。在中国生鲜零售市场,如果你是跟菜场小贩在同一纬度下去竞争,是没有未来的。
订单农业基地农业做出了一定规模,比如,高品质高毛利的黑猪自有品牌业务,做的时间不长,但量上得很快,迅速就过万头了,相关的供应基地建设、标准输出也较扎实。叮咚买菜跟高金食品签了华东市场黑猪的独家供应协议,这些能保证产品的独有性与毛利空间。
于华东市场建成足够大的前置仓网点覆盖密度,以及架构投入出了背后的供应链“重资产”门槛。像网点密度上来后能提升精准采买订货能力,以及支撑供应链的规模效应。
自有品牌业务做得早,谈判、成本控制、细分场景开发、选品及采量管理,等等相关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细分消费场景开发上,叮咚买菜在行业内是做得不错的,场景做得比较宽。
这些让叮咚买菜在华东市场形成了比较强的定价能力,从而有助于其的业绩表现。
在零售业,如果企业没有定价能力,最后都可能会变成“打苦工”。
二、履约。
由于整个市场骑手供给量的增加,以及前置仓订单密度的提升,这些有助于前置仓履约成本的优化,及扩张。
前置仓的发展,履约排行第一位,履约成本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或者说制胜因素。
前置仓做的是高频刚需品类,本身并不会缺流量,但由于“最后一公里”增加了小时达配送到家服务,履约成本相对高,要保障用户体验,履约也要做好。
因此,每当有履约层面的利好,都会有助于前置仓的业绩表现。
叮咚买菜的小仓模型(300平米左右的前置仓)在华东市场,仓均日单量能破千,尤其在上海能近1700单,订单密度的上升也带来了履约成本的优化。小仓过千的仓均日单量,已经跨入了盈亏平衡线。
2024年第三季度,在营收同比增长27.2%的情况下,叮咚买菜履约支出为13.978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1.934亿元只增长17.1%。
三、流量成本。
前置仓做的是刚需高频的品类,本身流量相对充沛,一次性获客成本虽然高一点(地推很贵),但长期高频消费摊薄后,整体流量成本也很低了。
叮咚买菜则是一家强生鲜、强刚需高频品类经营的公司,用户量上规模后,经长期高频消费的摊薄后,一方面,流量成本会持续优化。另一方面,流量变现业务也有望逐步起来。
从三季报看,叮咚买菜的购物频次还在持续提升。月均下单频次为4.4次,同比提升6.1%。
在流量变现层面,比如上海,叮咚买菜在大幅扩品,水果、乳品酒饮、高毛利的休闲百货、烘焙等仓均上架SKU数同比增加了400多个。非生鲜品类的销售贡献在提升。
叮咚买菜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与营销开支为1.44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042亿元增长39.1%,这个数值还是比较高的。
在月活用户同比增长24.5%的情况下,营销费用增长了39.1%,可能显示叮咚买菜当下还是想要扩展新用户。前置仓的一次性获客成本比较高,整体流量成本要降下来,需要长期高频消费摊薄。
四、竞争对手放错。
叮咚买菜以往在上海、华东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盒马,但过去一年多时间来,盒马过于激进的去KA化,以及向线下大幅倾斜与阿里产生的分歧,带来了企业经营的“动荡”。
盒马显然是放错了。
这其实为叮咚买菜在线上端做用户市场带来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