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体验节日文化
▌张双林
往年龙潭春节文化庙会上的抖须技艺新华社
庙会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自辽代以来,北京地区就有庙会。不仅春节期间有,平日也有不少庙会。因种种原因,有些庙会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也有些则长期流传下来,并有所创新。无论什么形式和内容的庙会,都会给人留下愉快和喜悦的印象。
清代北京庙会有91处
北京庙会的历史,从辽金始,到明清达到了高峰。据《明清休闲地理》一书记载,明代北京有庙会30处,清代有91处。《北京庙会史料通考》记载,到了民国时期至少还有47处庙会。1995年出版的《中国庙会大观》一书记述全国各地150个庙会,其中有北京地区庙会20处。因时代变迁,北京庙会有增有减,数量不一,但都显示出人们对庙会的喜爱和需要。正如《旧时北平》中所言:“庙会使人们密切结合,系住每个人的心。”
老北京人对庙会是情有独钟的,大家把烧香祭祀、顶礼膜拜称为“拜庙”或“上庙”,去庙会休闲称为“逛庙”。“逛庙”与“拜庙”、“上庙”虽都是去寺庙,但内容大不相同,“逛庙”更多是喜悦欢乐,充满生活气息,而不是庄重严肃的许愿、烧香。
北京各个庙会的会期有长有短,有一天、两天、三天、五天的,最多当属琉璃厂厂甸庙会,从正月初一办到正月十五,足足半个月。《北平庙会调查》统计,历史上每月开三次的庙会有5家,即所谓“五大庙会”,分别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每月开两次的有11家;每年开两次的有三家:琉璃厂、雍和宫、白云观;庙会一年只开一次的有16家。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取得进展,商业形式也出现变化,大型商贸市场使得人们对庙会的需求大大减少,庙会的数量也相应缩减。像清代有91处寺庙办庙会,庙会会期以三天为例,一年之中没有庙会的日子不多,逛庙成了当时人们最大乐趣。旧时代有男女之分,妇女能参与的活动不多,唯逛庙会可以举家同乐,乃至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十分认真地乔装打扮去逛庙。
“五顶”庙会各有不同
庙会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不同,庙会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一些庙会成为故老相传的往事。
北京有五顶之说,所谓“顶”是指祭祀传说中泰山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寺庙,每个顶都有庙会。它分布在北京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城廓之间,五顶环列”。东顶在东直门外,其庙会消失的早,而且东顶的寺庙连遗迹都找不到了。《北平旅行指南》云,东顶“庙宇年久失修,游人稀少,较南顶、中顶略有逊色”,看来是自消自灭。西顶,又称广仁宫,在京西蓝靛厂,即民歌《探清水河》产生地。西顶庙会自明代就很繁盛,明《酌中志》曾有记载,称当年庙会时“凡男女不论贵贱,筐担车运,或囊盛马驮,络绎如织。甚而室女艳妇,藉此机会以恣游观……”。想必佟小六和松大莲也会混迹其中。如今,西顶仍在,但庙会早就停了。
南顶,有大南顶、小南顶之分,大南顶在永定门外,小南顶在通州马驹桥。南顶庙会主要指永定门外的大南顶。南顶庙会除具有庙会各个因素外,还是春天游览的胜地,《越缦堂日记》中载,在南顶外“架席棚为游子憩息之所,酒帜茶樯栉比而立”,“临河洒然,凉风四起。南望苑中树色蔚深,浓绿无际;西山远映,层青缭烟。”“山水清晖,大有江乡风景耳”。在民国期间,南顶还曾有“跑马飞车”的游乐项目,吸引不少游人。南顶庙会停办多年,庙已无,时下仅有“南顶村”公交车站和给人们留下些许记忆的诗句:柳映红亭水映桥,碧霞宫殿郁岧峣;年年五月开香社,大好时光慰寂寥。
北顶,在今天的奥运村内,与鸟巢、水立方相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曾得到修葺,目前的形制、规模与旧北顶相差不多。北顶庙会也停办多年,寺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改为农村供销社。其地庙会“游人以乡农为主,售品亦均为农具及乡村居民日用品”,影响不如西顶、南顶。
中顶,又有普济宫之称,在丰台草桥。因此地是十里花香之地,庙会中售卖各种花卉为主,老北京人尤其妇女之辈,春天赏花必去中顶。史料称,中顶庙会“花木甚繁,灿如列锦,南城士女多往观焉”。而且“武会极多”,“城乡各处中幡、开路、太狮、秧歌、少林、石锁、花坛、跨鼓等会均往进香。”后来此处庙会不再兴盛,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老北京人逛五顶庙会时习惯于称之为“朝顶”,而去妙峰山称为“朝山拜顶”,“香道”、“香会”和茶棚是它的特色。香会,又称花会、武会,到妙峰山朝山拜顶的香会曾有56路之多。妙峰山上的碧霞元君庙每年的盛会往往超过“五顶”,与“五顶”不同的是妙峰山的香客,有不少来自天津、河北等地。《旧都文物略》称妙峰山庙会“则香火之盛闻于远迩。环畿三百里间,奔走络绎,方轨迭迹,日夜不止。”妙峰山庙会的记载很多,而且近年有所恢复,故不多叙。
新型庙会延续传统
除“五顶”庙会消失之外,还有些庙会不见了踪影。最早的东岳庙庙会规模很大,它是由东岳庙、九天宫和十八狱三部分组成,在上世纪20年代,九天宫“这几年倒是不开庙了,因为那个庙年久失修,已竟不堪了,所以渐渐的断了香火啦”。而“十八狱”是一座小庙,在东岳庙东边路南地方,它与东岳庙同时开放。庙会不太热闹,人们“不过是参观参观这十八狱的内景罢了”。目前,九天宫只剩大殿一座,而十八狱片瓦皆无,原址上曾为朝阳区工人俱乐部。
历史上北京药王庙很多,其中东、西、南、北四座药王庙最有名,而且它们的庙会在北京也有一席之地。东药王庙亦称小药王庙,位置在东直门;西药王庙在地安门外;南药王庙在天坛北;北药王庙在安定门内。东药王庙“建筑精巧,庙宇雅静。院中竹影摇青,苔痕带碧,于古香古色之古刹中,隐然有仙山之象”。四座药王庙之外,在左安门外还有一座药王庙。此庙建于明代,“殿宇数橼,颇为宏丽,门前树木丛茂,景致极佳”,每逢“药王诞辰,香火极胜”,“开庙之期。虔诚士女多往参拜,摩顶接踵,异常繁盛”。药王庙庙会均在日伪时期消失,南药王庙形制尚在,旧址为一中学使用,而东药王庙仅剩山门一座。
在《北京庙会史料通考》中,列举民国期间尚存的庙会47处,有些庙会为今天的人们闻所未闻,如里二泗、南岗子娘娘庙、北新桥精忠庙、广济寺等等。里二泗在通州张家湾,此地离城区较远,随着漕运的终止,里二泗已无多少行人,香火也不旺,庙会停办实属自然。广济寺在今天也是很有名的,此处庙会在明代因修葺寺院建筑,庙会迁到护国寺去了。南岗子娘娘庙很小,但其是妙峰山碧霞元君庙的“下院”,一些在妙峰山“许愿”的香客喜欢到这里“还愿”,当妙峰山庙会停办之后,已无人到此“还愿”,庙会就不复存在了。北新桥精忠庙因有深井“锁龙”一类传说,庙虽不大,但在闹市之中,庙会还是很热闹的,“开庙之期为旧历元旦,正月十三复开庙五昼夜。早晚游览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于途,人山人海,极呈繁华之象。夜庙之际,殿阶满列纱灯,上面皆绘侫臣缚伏状,状极可哂。游人过此,莫不嗤之以鼻。”日伪时期“强化治安”,北新桥精忠庙庙会又是夜间庙会,很难存在下去,不得不停办。
北京的庙会一直在发展中嬗变,尤其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的东庙隆福寺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变成了东四人民市场,“萧条古寺太荒凉”“枯木残碑泣夕阳”的西庙护国寺已破旧不堪,寺中的庙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广内土地庙的庙会,以卖鲜花为大宗,因人们生活的变化,鲜花不是刚需,庙会势必冷寂,后来在寺庙遗址上建了宣武医院,其社会功能远超庙会了。
庙会由盛至衰有本身的原因,在繁华热闹的背后,有许多弊病。正如民国期间的《北平庙会调查》所言:“今日庙会中之景象,最使赶会人民不耐者,无过于无秩序与不卫生”。“道路上拥挤往来男女,尘垢飞扬,呼吸为窒,冬日已是如此,夏日则烈日熏蒸,汗气四溢,其不卫生殊甚。”再加上许多寺庙已经“倾颓”,庙内建筑东倒西歪,缺少安全系数,难以将庙会再办下去了。
不破不立,吐故纳新是世间事物规律,庙会也如此。前些年从未办庙会的地坛、龙潭湖、石景山游乐园都曾出现庙会。今年春节前后,模式口、八大处、香山、陶然亭、圆明园及郊区的怀柔雁栖湖、顺义后沙峪等地及一些街道社区都要办各种形式的庙会,使庙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