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幸福的挂面村人

2024-02-06 16:47:4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这一代深居山区的农民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好的生活……”走进陈立亮的农家小院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市场监管局安全总监许强告诉记者:“他在呢,正在直播……”

2月2日,龙年春节就在眼前,中江县市场监管局安全总监许强、食品生产监管股股长唐祎琳、知识产权股股长王将来一行来到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对村里的面条生产作坊进行节前检查,并了解小作坊在经营和发展的问题和困难,记者一路随行,既看到了农家小作坊的规范经营,也看到觉慧村村民写在脸上的“幸福指数”。

新春走基层 | 幸福的挂面村人

虽然3名市场监管干部身着威严的制服,但依然没有阻隔经营主体和监管干部之间的亲切感。村里八零后挂面加工坊老板钟金长告诉记者,多年的帮扶和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和市场监管的同志不仅成了熟人,更是成了亲人。

检查途中,知识产权股股长王将来向记者讲起市场监管人和觉慧村的故事。

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十分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挂面在晾晒时可挂5米之长,最细的挂面能穿过针眼。自北宋开始,中江挂面便不断传承发展,历经千年,“中江空心面”声名渐著。2008年,“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术”进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新春走基层 | 幸福的挂面村人

为了将在当地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变成山区村民的可支配财富,几年前,县上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村集体发展工作,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中江挂面”为切入点,在核心产区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村集体发展试点工作。先后帮助挂面生产销售户成功注册并使用了“罗大姐”“传春”“永结”“四架车”“川香万家”“白果井”“金长作坊”等突出经营主体的自主商标标识,显示了个性要素,目前,全县围绕“中江挂面”注册商标达到39件。通过规范个体商标使用管理,保证了商品的品质,推动了“中江挂面”品质价值稳步上升。

负责食品生产监管的唐祎琳告诉记者,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近年来县市场监管局以“中江挂面”小作坊为治理重点,引导觉慧村及全县挂面作坊提档升级,规定小作坊必须达到“公示内容统一、备案信息统一、执行标准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彻底改变挂面小作坊脏乱差的生产环境。

陈远金是村里加工“中江挂面”的个体工商户,也是村里最先注册商标的人,之前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他注册了“罗大姐”商标后,挂面格外好卖。

近年来,陈远金和妻子罗大姐因年近60,对“中江挂面”制作时的高空作业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儿子陈立亮几年前辞去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文化知识让陈立亮在挂面生意上如虎添翼。他不仅很快掌握了挂面的核心技术,还利用互联网干起直播带货,白天做面,晚上直播。自家的挂面不够卖,他就帮村里的同行卖面,今年开播以来,他通过自己的直播间,把“中江挂面”卖到全国二百多个城市,自己也获得不菲的收入。

村委会副主任李泽,也是中江县觉慧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现在觉慧村在市场监管部门备案登记的“中江挂面”小作坊达26家,年生产手工挂面1000吨,产值达2000万,全村从事面条产业的经营户近100家,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两万元,一举从昔日的贫困山村跃入省级“四好村”榜单。

正如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竹枝词》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如今,觉慧村的手工挂面不仅入驻北京、上海等大饭店和超市,还通过海关出口,销售到北美等地,随着正在申报的“清真食品”认证成功,村里的手工挂面将随之进入中东市场。

今年七月,位于觉慧村的全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千年一面”景区将正式建成,觉慧村村民的幸福路,如同村里流传千年的挂面,越来越长……

作者|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颜伟

编辑|杨丽

审核|沈艳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