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一座因煤和铁路而兴的小城

2024-03-06 05:14:49 - 齐鲁晚报

坊子:一座因煤和铁路而兴的小城

坊子:一座因煤和铁路而兴的小城

坊子:一座因煤和铁路而兴的小城

坊子:一座因煤和铁路而兴的小城

电视连续剧《南来北往》播出后,外景拍摄地坊子让许多观众很感兴趣,也有一些朋友把相关消息转发给我,令我这个坊子人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在这里读了五六年书的人,坊子的草草木木、一砖一瓦都装在我的心里。少年时,我每天走过坊子火车站,一马路、三马路,来回十公里……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心里装着的坊子,依然如故。

小城坊子是一座因煤和铁路而兴的胶济重镇,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个人,都装着煤矿和铁路留给他们的礼物。百年坊子归去来兮,故事很多很多……

□许志杰

百年坊子

远行归来

我走进坊子,是因为从村里的学校,转学到了坊子铁路职工子弟学校,这所学校简称“铁小”。

后来学校升级,先是于1972年设立了初中,又在1974年成立高中部,学校的名字也改为“铁中”,其实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称谓,因为除了初中、高中,学校的小学部也是在一起的。

我从小学五年级转学到“铁小”,当时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离家远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加不舍的是那些从小一起长起来的伙伴们。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新学校,什么都要重新开始,好在老师和同学都待我极好,不久便融进了“铁小”,心情随之舒畅。“铁小”升格初中后,我们成为首批初中生,两年后学校升格高中,我们这批学生又成为第一届高中生,此后成为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因此收获了坊子铁中的好几个第一,也算是一种幸运。

在此读书的那五年,可是坊子的高光时刻,仅我们学校所在的那条叫做“五马路”的街上,高中就有潍坊四中、坊子煤矿中学和坊子铁中。不远的“三马路”上,还有创设于20世纪初期的坊子三马路小学,创设人兼校长许海南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我和伙伴一起步行上学,有读四中的,有读铁中的,也有读矿中的。琅琅读书声,飞出校园,在蓝天白云下交织回响。

那时候,坊子有火车站、酒厂、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联合医院、煤矿、电厂、无线电厂、服装厂、工具厂,南来北往的上班族、学生穿梭往来。通往潍坊城里的2路公交车,趟趟爆满。火车站是交通枢纽,三马路则是繁华商圈,五马路灯光球场、电影院、书店一应俱全,还形成了四十间房、二十间房、红房子等铁路职工家属大院。小城人口一度高达五万,一个只有五条马路的小城坊子,热闹与拥挤的情景,可想而知。

胶济铁路

是坊子的脊梁

1902年,胶济铁路由东往西通过坊子,修到潍县(今潍坊市)城,完成了第一阶段建设任务。根据当时德国人初期的勘察设计,胶济铁路本无通过坊子的计划,毕竟当时的坊子实在太不起眼了,就是一个偎依在虞河西岸的小村庄。虽然说坊子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集,汉代青州北海郡桑犊县治所,就设在据此两公里的泉河头附近,然而直到清末,“坊子”二字才正式出现在当地人的视野中。

据传说,附近宁家沟村刘氏父子,在由潍县城通往安丘、诸城的驿道三十里处,开了一间车马店,此处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唯有一堆当地人挖井时留下的土方,刘氏父子灵机一动,就以“土方”为契,取名“坊子店”。1901年,德国人在“坊子店”东一里地处,开凿了第一眼煤井,与“坊子店”为伴,取名“坊子竖坑(井)”。但是,1902年胶济铁路通至“坊子店”时,德国人并未将车站取名“坊子站”,而是因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张路院村,而定名为“张路院站”。

德国人从中国攫取的第一列火车煤炭,就是从“张路院站”运往青岛港,再转道欧洲的。直到1915年,“坊子店”周边茁壮成长为一个小镇,才正式将火车站改名为“坊子站”。德国人之所以将本来从高密直达潍县城的胶济铁路,突然拐了一个大弯,绕行到坊子,就是因为他们探得此地的煤炭资源,因此不惜重本,拐着大弯把铁路修到“坊子店”。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贯通,青岛到济南393公里,坊子站居中偏西,加之站东有奔流不息的虞河,可供火车以及车站所需用水,因而坊子站被确定为一等大站。货物列车在此编组,更换牵引火车头,客运列车还要在此停车十几分钟,火车头加水、驾乘人员交替,从此坊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胶济重镇。

随着火车开行数量的急剧增加,煤矿开采的扩大,大量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及家属聚集到坊子,坊子一时间人口剧增。这里开始摆货摊、设集市、建商店、盖住宅。在坊子火车站前,形成了东西向的茂林路(一马路),不久又开出二马路,之后又开了三马路、四马路,以及南北向的南洋街、东复路、北大营街、商会街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在坊子设立管理机构,始称坊子镇,老百姓则叫坊子街,自此坊子正式进入国家行政版图。

坊子站作为周边几十公里之内的铁路枢纽,作用日隆,我读书时达到顶峰。近处自不必说,诸城、安丘、昌乐、昌邑及至更远的五莲等地,人们要出远门,首先就是想办法从自己的家乡到坊子,再从坊子站出发去往目的地,那可真是“南来北往全国客,去东到西过坊子”。

1979年夏天我考上大学,从坊子站乘坐火车到省城,以后每年两个假期都要来回往返,从未间断。1983年我将要大学毕业时,胶济铁路一改八十多年的行走线路,取直而前,潍坊站与南流站之间的二十里堡站、一百七十三公里站、坊子站、王松站等既有火车站,被甩在了原来的弯道上,与越跑越快的火车渐行渐远。

永不枯竭的

城市资源

有人说,“坊子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小城,也是被火车拉走的一座小城。”

上世纪80年代,热闹了八十多年的坊子站一下子沉寂了,坊子人很不适应,每天都有不少百姓站在空荡荡的站台上东张西望,嘟囔着“过去这个点儿该是北京车来了,那个点沈阳车要进站了”。

不久之后,坊子煤矿资源逐渐枯竭,慢慢关上了曾经排队进出拉煤的大门,八十多年来煤矸石堆积起来的渣子山被夷为平地,这里曾经被称为“坊子四大景”之一。过了不久,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搬到潍坊市里,酒厂东迁出城,随之而来的是铁中、矿中相继撤并,四中迁至新区。大量的铁路、煤矿、医院职工及其家属去往他乡,人口外流,小城出现空置。

每次回坊子,我都会到旮旮旯旯转悠,漫无目的,既不是看到了什么,也不知失去了什么,就感觉脑海里一片空白。2004年春节,大年三十暴雪突至,心生一念,觉得我应该去看看坊子,就拿上相机漫行在了漫天大雪里。我从三马路出发,到了铁中旧址,“买摩托到铁中”已经成为新的地标;远观突兀渣子山,穿过冷寂的医院,漫步落寞的站台,又去站东头的虞河铁路大桥,向着远方大声呼喊。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我手里的录像机居然被冻住了,不再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细心、全面记录坊子,虽然曾有五年的时间待在这里,却不知坊子的深处,藏着这么多美好与秘密。经过整理,以《坊子的老房子》为题,刊发在了报纸上。反响之热烈令我意想不到,收到一摞读者来信,既有和我一样,已经离开多年的坊子人,亦有几代居住在坊子的“土著”,还有一些人与坊子有过一面之缘,曾坐着火车上路过坊子,因买了站台上的肉火烧和炸麻花,而难以忘记坊子的外地旅客。这使我感知到坊子的魅力,这不仅在于这座百年小镇的自我营造,座座跨越世纪的德日老建筑,载着乡人的希望东奔西走的火车站,更有深藏于坊子人心中的故事,都是永不枯竭的城市资源。

城市资源是一个广义词,不仅泛指地下矿藏,留存的古建筑,也包括隐藏于人们心中的记忆与情感。百年坊子怀揣着太多的珍宝,需要一座新的“竖坑”,挖掘先人留下的大把财富,重塑一个新的百年乃至千年的坊子。

如今,坊子留有一整套完整的铁路运转系统,铁路基础还在。我一直畅想,让进入博物馆的蒸汽机火车头开起来,难道不是绝佳一景吗?坊子整体规划颇似欧洲小镇,道路布局明晰,小巷、胡同畅行无阻,数百座保留完好的德日建筑群,形成了坊子特色,这在国内着实罕见。

枯竭的坊子煤矿被打造为煤炭博物馆,人气渐盛,原八十九医院旧址华丽转身,成了“坊茨小镇”,现在已然是坊子的新地标。清早起来,炊烟缭绕,肉火烧、朝天锅香气扑鼻,小城生机勃勃,这不就是梦境之童话小镇吗?

心里有,身已动。远行的人听到了故土的呼唤,已经踏上回故乡之路,我在坊子火车站等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