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在青阳的三段旅行

2024-03-06 08:45:35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汤显祖在青阳的三段旅行

汤显祖画像

汤显祖在青阳的三段旅行

汤显祖佚文

汤显祖在青阳的三段旅行

汤显祖《行书自诗》纸本

  闲来浏览本邑先贤著作《九华纪胜》,偶得署名汤显祖的《读陈清隐先生诗小序》一文,细阅过,欣喜信息颇多。我为考证汤显祖游历青阳九华山的旅迹,曾查过《汤显祖诗文集》,记得未见此文。再查看新版《汤显祖集全编》收录的佚文目录,也没有;我怕全集将文章换了题目收入,又检索了一遍文字,还是没见雷同的文字,我判断此文是汤氏的一篇新发现的佚文无疑了。考释过程中,笔者研究了汤显祖与安徽青阳县之紧密关系,以及他三次到青阳的经历。

吾家汤相

汤显祖为何自称“吾家汤相”?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江西临川人。汤氏原本姓殷,祖上是唐末隐居青阳九华山的知名人物殷文圭。文圭事迹,典籍多有收录。

殷文圭何许人也?池州青阳人(《唐才子传》:“文圭,字表儒,池州青阳人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天佑初年(904)在世。又名殷举,字表儒,小字桂郎。殷文圭祖上原为陈州西华(今河南)人,何时迁籍青阳,或许黄巢之乱?不详。那时,殷文圭仰慕之人杜荀鹤隐居九华山,他也居住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砚,底为之穿。殷文圭以才闻名于世,其著述颇丰,可惜均佚失。今只存文一篇,诗一卷。

殷文圭有三个儿子:长子崇义、次子崇礼、三子崇范(庶出)。南唐灭亡之际,殷文圭次子殷崇礼正出使钱塘吴越,希望吴越王钱弘俶能出兵解金陵之围。哪知还没谈妥,李煜就投降了。殷崇礼不敢回去,便留在吴越,易名为汤静(后被以讹传讹,传抄成汤净)。后来大宋灭了吴越,汤静流寓到苏州。后在大哥的帮助下,辗转到抚州定居。《汤氏宗谱》中称“宣慰公(万四公)”即“汤净(殷崇礼)”。他便是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直系先祖。

殷文圭三子崇范(庶出)奉兄命,隐于民间,为延续殷氏香火,未改姓。且为避人耳目,殷崇范从青阳搬迁到贵池桃坡居住。桃坡牌坊村殷家老屋,嫡传裔孙还不少。

汤显祖第三次过青阳,逗留数日,就是为寻觅先祖遗迹。汤显祖认可自己为殷文圭之后裔,所以敢自称“吾家汤相”。

宣城偶遇

汤显祖第一次出门远游,那是万历四年(1576)春,他27岁,客宣城,与沈懋学、梅鼎祚等游。为什么到宣城,因为他的老师罗汝芳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宁国知府(府治在今宣城),他为政重教化,以讲会、乡约为治,又主持修缮泾县、南陵、太平等县的城池,政绩斐然。沈懋学也受业于罗汝芳,与汤显祖是同学关系,于是,故人相见,饮酒赋诗,畅谈未来,其乐融融。沈懋学喜骑大马舞弄丈八长矛作乐,挥斥方遒,意气风发。梅鼎祚爱戏曲,擅填词作诗,与汤显祖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宣城知县姜奇方盛情邀请,说是有一位湖广来的贵客,闻得沈懋学、汤显祖大名,大家聚聚喝个酒。此人来头不小,乃首辅张居正的异母弟弟张居谦。席间姜奇方将贵客来意说出:明年春试张宰相二公子张嗣修也参加,奇方曾在张府坐馆,知道嗣修聪明过人,非等闲之辈,请二位进京务必去相府一见……

汤显祖心里明白,这是要他们为公子张嗣修科考作陪衬。这也真是奇了,先祖文圭公受田頵礼遇在宣城,自己到宣城竟也遇到这样的事,祸兮福兮?第二年(万历五年,1577)春试之际,沈懋学依约入相府拜谒张居正大人,与二公子张嗣修见了面。偏偏汤显祖洁身自好,耻于攀龙附凤,打死也不去。结果是沈懋学中状元,张居正二子张嗣修名列第二名。梅鼎祚、汤显祖落第。

这次路过青阳,在他写给伍贵池的两首诗中,都有清新的表达,而且具体时间也写上了。

万历五年秋季,送抚州人伍定相(嘉靖四十三年举人)去贵池任知县,汤显祖想起自己去年(1576)三月三在贵池青阳一带的游学经历,感慨赋诗。《寄伍贵池并序》(诗)在集中有两首,第一首写于万历五年(1577)秋,序里提到了陵阳、钓台,将齐山、九华山并称齐华。第二首,序中写道:安稳记仆去年三月三日,齐华(齐应为贵池城外的齐山,华是九华山之省文。另外,九华山有九子、五老诸峰。)九华,遥冠五老之云,缅带三江之水。彼时独客,尚尔忘归;玆有贤君,翻成道阻。俛仰几何?兴怀有作:

“江湄上巳日,正与青阳期。轩开碧油幰,骑勒黄金羁。……翘探九子秀,回瞻五老迷……”

虽然汤显祖第一次路过青阳,行色匆匆,通过诗文,可见其对贵池、青阳、九华山还是相当熟悉的。汤显祖《青阳道中》写道:“溪山云影杏花飘,衫袖凌风酒色消。数道松杉残日里,春深立马望华桥。”这首明显是三月杏花飘落,路过青阳五溪望华桥时所写。

山水解忧

第二次过青阳,是万历八年(1580),汤显祖31岁。再次春试不第,张居正三子张懋修中状元。黯然离开北京,南下游南京太学,受国子监祭酒戴洵赏识,会了同乡好友临川才子之一帅机,相谈甚欢。汤显祖玩到秋后,才出道皖南返回临川。

在南陵,与县令林丹山游玩数日。南陵与青阳相邻,是回江西必经之地。过南陵,到泾县,由桃花潭翻过博山来到青阳县陵阳镇,写下《青阳道口》一首:“博山桥上晚烟吹,花气晴云煖石池。解道青阳人易老,道旁仙冢故累累。”然后,参观神奇的鱼龙洞,流水清澈,乘竹筏入内,见钟乳石奇形怪状,难以尽述。汤显祖兴起,题壁一首:“青城百里洞仙家,坐起西南九片霞。日气玲珑洲渚色,绿鱼青鸟白莲花。”

在青阳,汤显祖受到苏青阳的款待。查县志,苏万民,江陵人,由举人于万历四年任青阳知县,在青阳颇多政绩,擢监察御史。万历九年,东莞人卢尧典接任。万历八年,苏还在青阳任上,所以,苏青阳,就是苏万民。他热情接待了汤显祖,上了九华山,安排在花塘客栈(今聚龙大酒店所在位置)住下,为他接风洗尘。在九华山,汤显祖写有《九华》诗:“滴翠峰前天柱高,云门清醮发仙璈。不知海上金轮月,夜夜神光起白毫。”还写有《花塘答苏青阳》诗:“岩壑朦胧烟雨初,龙池风色散花余。游人自惜三春草,仙令裁飞五色鱼。”

下山汤显祖一行出六泉口,宿五溪神师殿官屋。苏县令修建的三孔石拱桥,工程浩大,如霓虹卧波,兵备副使冯叔吉题名“化城桥”。站在桥上观九华山色,群峰叠嶂,如入画中。桥东有阳华楼,桥西有望华亭、关帝庙、碑亭,亭中苏令有记,总叙其营造始末。汤显祖题诗一首《望华亭夕》:“华岭悬泉下饮猿,六池秋色映梅根。今宵灭烛华亭上,可是前身水月魂。”

次日,踏上去贵池的大道,回归江西临川。

寻访祭祖

第三次到青阳,是在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42岁。因斥执政事,惹怒了皇上,汤显祖上疏乞归,不允,谪为广东徐闻添注典史(临时性小官)。

据汤氏至亲好友刘应秋《刘大司成文集》卷十四《与汤若士》,可知汤氏于该年五月间离开南京,溯江而上,经皖南,取道鄱阳湖回临川。刘应秋收到汤氏自采石、芜湖、南陵、青阳等地寄出的书信多封。

这年灵璧人解诏在青阳当知县。这次到达青阳,汤显祖不急着走,慢慢寻访自己先人的遗迹。汤显祖来到县城外的金山寻汤悦书堂遗址,祭扫汤允恭之墓,巧遇旧友陈应魁。陈应魁,青阳人,万历二年(1574)选贡,曾任真定(今正定)县训导。陈应魁将先祖陈岩(字清隐)的诗集拿给他观看。汤显祖读后,大为惊喜,欣然写下《读陈清隐先生诗小序》一文。

我认为汤显祖刚经历了得罪君上,欲辞官归田园而不允,贬为偏远小县未入流佐杂官的风波打击,惊魂未定,而陈岩隐居不仕的事迹,感动了他,读其诗,引起共鸣,所以高度评价陈岩的诗:“诗绝幽音,冷碧岚霏,窦流时开入道之机,尽绝维尘之想。”文中提到的人物,都是隐士或有退隐的经历,令汤显祖羡慕不已,并赞赏陈应魁与其叔陈大漠“能世其清,与二百一十首诗长共,九莲中清馥也”。全文流露出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远离庙堂隐居山林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通过以上一番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考证、核实,可见《读陈清隐先生诗小序》完全符合汤显祖的经历、心境,并非他人作伪,应为汤显祖本人所写,是研究汤显祖思想的又一难得的新材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