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观察丨凉山:一以贯之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四川在线记者何勤华
新一年的春耕备耕已陆续展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太和镇九龙村,村民杨秀敏在自家的葡萄园中劳作,“去年下半年,我把豌豆套种在葡萄园里。春节前后豌豆成熟,给家里带来一笔新的收入。”在凉山州,从安宁河谷到高寒山区,处处澎湃着干劲,涌动着生机。
近日召开的凉山州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凉山州将一以贯之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州”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守住“粮袋子”
确保粮食播面801.4万亩以上
2月20日,越西县在竹阿觉镇俄布村开展马铃薯机械化播种现场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将马铃薯种薯切块,并把所需的肥料和种薯块倒入播种机。机器轰鸣前行,起垄、开沟、播种、施肥等工序一次性完成。
马铃薯是凉山州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23年,凉山州粮食生产实现丰收,全州产粮252.7万吨,生猪出栏数居全省第3位,草食畜出栏数居全省第1位。
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是底线。近年来,凉山各地不断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如会理市全面落实“田长制”,牢牢守住70.6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去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2.5万亩。
在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凉山州还积极推广复合种植,提升粮食产量。去年,会理持续实施1.3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在确保玉米总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实现大豆单产100公斤。西昌市部分葡萄种植户也尝试在葡萄大棚里套种马铃薯、大豆等,并取得不错的收益。2023年,西昌市全面推广“葡萄+”“石榴+”“樱桃+”等轮作、套种模式,完成粮经复合套种16.7万亩。
今年,凉山州将大力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天府良机”计划,全面推广“粮经复合”套作轮作模式,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801.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55.3万吨以上。
同时,加快推进耕地扩面提质,推进“找耕地”行动,启动天府第二粮仓“一张图”建设,全面摸清各类土地性质和土地可开发潜力,加强撂荒地整治利用,深入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加快耕地“小并大”“坡改梯”和宜机化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万亩以上。
充盈“钱袋子”
发展特色农业释放更多效益
3月1日,西昌市金泰水果批发市场,一箱箱草莓、枇杷等新鲜水果堆叠成山。
“凉山水果四季不断,这段时间草莓和枇杷应季,过段时间樱桃又要上市了,秋季是盐源苹果、会理石榴,年底还有雷波脐橙等。”一位店主滔滔不绝地向顾客介绍。
水果是凉山农业的亮点之一。凉山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山地立体气候造就的生物多样性,不仅给各类农作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与其它产区错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在全面推进“农业强州”战略过程中,凉山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就包括粮油、生猪、草食畜、水果、蔬菜、烤烟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林果、蚕桑、马铃薯、花椒、家禽、种业、中药材、花卉8个十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已成为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支撑。”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凉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苦荞麦等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高原水果、南菜北调蔬菜基地。
今年,凉山将持续推进特色农业向高端化迈进,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做长做全农业产业链条,推进“6+8”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力争创建省、州级现代农(林)产业园区20个以上,新建和改扩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0座、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烘干设施100个,做优盐源苹果、雷波脐橙、会理石榴等区域名优品牌,力争创建“两品一标”5个,更好释放现代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扮靓“新样子”
打造城乡农旅融合新样板
平整的柏油路,规整的农田地块,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崭新民房……如今的昭觉县解放沟镇大石头村美得宛如画卷。去年以来,昭觉县以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美丽家园,包括大石头村在内的3个乡(镇)、7个村(社区)成功创建州级美丽乡村先进单位。
农旅融合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2023年,西昌市启动了121个“新址新建”聚居点、53个“拆院并院”聚居点、20863户大砖房土坯房的改造工作,按照“每年5个示范村、25个达标村”要求,全面实施洁美家庭、畅美路带、净美河湖、和美乡村、富美乡镇“五美联创”,打造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新样板。
普格县则依托螺髻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快开发以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各类农业园区和各类景点共接待游客7.75万人次。
凉山州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培育建设18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力争到2027年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此外,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把工作落实到最小单元。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深入治理陈规陋习,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育现代文明新风,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