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支持科技金融加快发展

2024-03-06 12:39:39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 林建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

近年来,在各方持续共同努力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强度和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较高增速,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跨境融资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带动下,一些科技创新较活跃的地区积极探索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推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在湖北省,以武汉市为重点地区,形成了以“六个专项机制”为特点的“东湖模式”,由国务院向全国推广;推出了创新积分信用贷,全面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并成功发行全国首批科创票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以及“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4.8%、35.4%和56.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与各类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更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现阶段,科技金融工作距离这一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从银行信贷支持的视角看,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懂、看不准和不敢贷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原因主要是三个“不匹配”。一是信息供求不匹配。目前,科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各平台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涉及知识产权评估、技术交易、项目研发等科研类公共信息向银行开放共享的程度较低,银行对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缺乏全面科学的评估,不利于对企业精准画像、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供给。二是金融服务能力与科技创新的专业性不匹配。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重智力的特征,但银行对科技领域的专业研究和人才储备不够,有别于传统信贷管理模式,基于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的信用评价和定价模型还不成熟,满足科技型企业需要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三是科创贷款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科技创新风险高、迭代快,特别是初创期、种子期企业成立年限较短,创新回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更加明显。银行贷款利息覆盖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较高,平衡盈利性与安全性的难度较大。

为解决科技金融发展掣肘,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国家层面加强信息整合共享,搭建统一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议打通相关部门现有的信息平台,整合科技、产业和金融信息,建设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网络,促进技术聚集、产业转化和资金聚合。平台网络在依法合规和符合保密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向金融机构提供科技型企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研发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信息以及生产运营信息。组织权威专家基于各类信息,对科技项目开展评估和前景预测,帮助金融机构理解掌握科技企业经营状况,为其开展融资服务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完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投贷联动,有助于解决信贷收益难以覆盖科技型企业发展不确定、风险高的问题,提高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风险容忍度。从实践看,商业银行与其理财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的效率较高,建议支持全国性银行理财子公司扩大内部投贷业务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拓展内部投贷联动业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好的长期性融资服务。

三是支持武汉等科技创新较活跃的地区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有助于激发地方金融发展活力,推动完善国家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已先后覆盖7个地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自2022年4月国家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湖北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7,武汉科技集群全球排名第13、全国排名第5。建议支持武汉市按照“边申边建”原则,推进新一轮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申创工作,健全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体系,为加快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更多借鉴。

四是加大对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从现实情况看,只懂金融不懂科技,或者只熟悉科技领域不具备金融业务能力,都很难适应科技金融发展的需要。建议在大专院校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开展院系间的联合办学,在金融学院增设涉及科技创新的选修课,在有关理工专业增设金融选修课,加快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