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必然是全民性的

2023-04-06 02:52:36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审美教育,必然是全民性的

审美教育,必然是全民性的

记者:成都艺术场馆的数量和硬件,与国际上的其他都市相比,您认为达到什么水平?

曹筝琪娜:成都是一个公共文化场馆非常多的城市,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建设的场馆,都是硬件标准非常高的场地,单就硬件而言已经是国际领先的水平,起码是第一梯队。这几年来,成都美术馆事业也迅速发展,全年有近千场展览。

当然,成都有2000余万人,如果从人口比的角度而言,场馆数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因为艺术场馆的发展主要是近10年来比较集中,因此馆藏基础、研究深度、整体学术面貌有待提升。这个问题需要靠更长的时间和人才的积累来弥补。

记者:成都全年有近千场展览,这种丰裕背后可以做怎样的城市文化解读?

曹筝琪娜:成都文化氛围浓郁,历史底蕴深厚。艺术领域更是人才辈出,实力雄厚。成都的展览与其他城市相比,呈现出一种独特面貌,就是展览的类型比较丰富。除了常规的美术馆展、画廊展,还有非常多的独立空间在举办各类多面向的展览,展览和公共场域、商业空间的结合度也比较高。

除了专业场馆,在这座城市的菜市场或者咖啡厅,居委会或者步行街,都可能是展览的载体,我们也会随时邂逅艺术。艺术是这座城市弥漫在空气中的美好,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很近,大概就是成都的文化气质吧。

记者:许多国外机构很愿意与成都的艺术场馆合作办展,成都的哪些特质吸引了它们?

曹筝琪娜:这是综合因素决定的,与成都的艺术氛围、场馆硬件设施和观众素质有关,国际联合办展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契机。

我认为首要是成都的观众有好奇心,对艺术的接受程度也比较广,无论是经典艺术,还是现当代艺术,或者什么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成都都能被接受、被欣赏。包容和好奇,是成都观众比较突出的气质。

记者:我们是否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可以通过办展来大力推行全民美育,以此为城市“铺底”?

曹筝琪娜: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传授技艺、经验和观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认识提升、情感饱满、意志坚定,从而实现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它必然是全民性的。

18世纪后期,巴黎卢浮宫率先由原先的私人收藏室转变为公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尝试与学校结合开展实物教学。之后,美术馆逐渐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关注点也由“收藏”向“教育”转变,所以我们说美术馆教育是美术馆的“灵魂”。

成都正在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置于当代世界文化语境的前沿,成都的展览场馆一方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引进和展陈世界优秀艺术作品,创造性地发展美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成都正在用更多的文化投入和公共文化活动让人民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也是实现文化公平和全民美育的有效手段。

当然,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之外,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是全方位的,既有公立机构在面上的推动,更需要无数具体的展览、活动像一个个毛细血管里的细胞一样,让这个躯体更健康、更鲜活。

成都的美育也应是开放性的。如今的博物馆、美术馆早已不拘于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的展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都被“请进来”,这种“惊艳”的跨界融合方式,不仅扩大了美术馆的“朋友圈”,也输出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展览场馆应更频繁地“走出去”,进校园、进社区,去传播艺术的气息。此外,线下线上联动实现馆藏资源的美育转化,也是一种“走出去”寻求突破的方式,从而在社会美育大课堂中实现全民美育、终身美育。

记者:数字化也是艺术展览乃至美育未来的大势所趋吗?

曹筝琪娜: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数字化是让展览和美育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更大成效的手段,但在我看来,数字化只是手段,核心还是需要更好的、更落地的工作去推动。

比如:成都市美术馆开馆以来,已经将多个受欢迎的展览数字化,也有很多线上美育课程和线下美育课程内容同步,这些都可以通过成都市美术馆官方微信号获取。目前还在建设数字美术馆,会努力探索新技术手段对美术馆工作的提升。我相信,未来的数字美术馆将使整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跨上新台阶。(曹筝琪娜:青年策展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王嘉图据主办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