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现场中 触摸最真实的三国记忆(图)

2024-05-06 05:12:26 -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从历史现场中 触摸最真实的三国记忆(图)

我的童年是与书相伴的。记得家里放书的橱柜,上下三层,每层都有两面可以开闭的玻璃门。在这玻璃门里,有我童年的“天堂”——塞得满满的连环画。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因为画得太逼真,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让人百看不厌。多少年过后,《三国演义》早已尘封在床底的空间里,但那些人物及对应的形象,却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大学的时候,我喜欢上旅行。一次去湖北旅行,我就特意选择了襄阳、荆州与当阳,这当然是我的“三国脑”在作怪了。去襄阳,要看看古隆中、古城墙,头脑里浮现的是“三顾茅庐”“水淹七军”的画面。去荆州,也要看看古城墙,眼前浮动着“刘备借荆州”“关羽失荆州”的情景。去当阳,看看当阳桥、关陵,为“张翼德喝断当阳桥”“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内容提供“回忆杀”。

当我的出游计划单越拉越长,抵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的时候,规划的路线便开始偏向专题旅行,比如“三国专题”“西游专题”。这种玩法就如同“集邮”,会让玩家十分上瘾。当旅行早已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就特别期待能有一本适用的专题旅行书籍。

一年多前,我的好友、长期专注三国历史题材写作的作家成长告诉我,他正在创作一部主题为“寻访三国遗迹”的书。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图文并茂的设计排版,丰富的文物遗址资料,以及通俗流畅的文字表达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期待。我觉得它不仅是一本三国旅行指南,更是一本纸上的“三国博物馆”。

《重返:三国现场》以历史+文物+遗迹为线索,通过对收藏于各大文博机构中的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对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三国文化遗迹的调研,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三国时代。这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在结构上充分照顾了汉末三国文物遗迹的时间、空间点位,如第一章梳理了东汉末年的重要文物《曹全碑》、亳州曹操宗族墓、铜奔马等,可以视为拉开三国大幕的一个序曲。第二、第三章,作者选出了三国时代的“八大战场”与“八大城市”,以地理为坐标将历史故事与文物古迹熔于一炉,其中许多地方我都实地到访过,看起来满满都是回忆。第四、第五、第六章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作者分别从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的视角观察,既有重点遗址的深度考察,如安阳曹操墓、马鞍山朱然墓,又有系列遗迹的全域巡礼,如对全国武侯祠、关帝庙的走访调研。第七章“三国风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专题,作者通过文物还原了三国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读起来活色生香,非常长知识。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现场感”,我知道成长这几年以来一直不间断地实地寻访三国文化遗存,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比较偏僻、罕为人知的遗址。正因为他不辞辛劳地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现场照片,获得了许多关于三国遗存的一手材料,包括他与当地的文保员、史地专家沟通交流,都为这本书增添了丰富的细节,也让书中的内容有物可证、有据可依。比如,在探访小乔墓的时候,作者首先讲清了史料与传说中关于二乔记载的不同之处,又通过实地走访,对湖南、安徽等地小乔墓的变迁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展示。又如南京的丁奉墓,这是近年来考古界刚发现的三国名人墓葬,其中出土的骑马陶俑对考证马镫出现的时间有着珍贵的价值。成长得知这些消息后,第一时间与负责发掘的南京考古研究院联系,向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咨询请教,并且得到了他们官方的图片授权。于是,在网上关于丁奉墓的信息很有限的时候,《重返:三国现场》这本书就专门辟了一个章节对这个墓葬和出土文物进行了比较全面清晰的介绍。

许多书我看完之后就会束之高阁,但这本《重返:三国现场》我可能会经常带在身边,让它陪伴我前往下一个留存着三国印记的地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