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淠史杭“让道”的龙潭小街

2024-05-06 09:45:25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为淠史杭“让道”的龙潭小街

在六安西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深处有一个全国瞩目的将军县——金寨县。金寨有座雄伟的梅山水库,水库下面流淌着玉带般灵秀的史河,史河的两岸就是我们美丽的县城梅山。在梅山城西,沿着老梅山酒厂边的一条斑驳的沥青公路盘山而上,就可以到大青峰岭水库码头。在青峰岭头鸟瞰梅山水库,西北岸是老三合乡的青山绿水。县城对岸离梅山最近的是三合乡的关山村,自水库蓄洪以来,关山村码头一直是我们出入县城的必经之路。旅客下了渡船,从关山村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西行大约五公里,便到了大山深处的一处肥沃的宜居之地,这儿便是龙潭村了。

这里有大片大片的沃土良田,有一座占地相当大、建筑工艺非常精美、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的付家祠堂,这就是咱龙潭村的中心,我儿时的小学了。我上小学那段时间,付家祠堂被政府征收,改建成龙潭小学。站在小学大门口的台阶上向前望去,依次是平整如足球场大的操场,鱼塘,水田,宽敞的道路。道路南边是一条经过人工改造与道路平行的河流,小河的两岸自然生长着几十棵巨大的柳树,厚实、皲裂、张开着的铁色树皮是它们苍老的皮肤。

在小学的台阶上左右环顾,满眼都是肥沃的稻田,山坡上一层层的水田都是由三条河流滋养浇灌。先向右前方看,流经小街队和黄榜队的一支河水与流经上冲队的另一河流汇合在祠堂的右前方,仿佛向着祠堂大门滚滚而来;再向左后方看,小河的下游又有一条从小学后山流出的小河,三条河流汇合而成龙潭河。龙潭河向东南方向的山涧峡谷奔涌而去,由于峡谷很窄,两岸古树的繁枝茂叶掩盖了河流的去处。站在小学的正大门只能看到河流从上游滚滚而来,却看不到河水的下游流向何处。

在这段河谷中,湍急的河流从光滑的黄褐色的天然凹形巨石河床上滚流而下,形成了落差十几米高的壮观的龙潭河瀑布,瀑布下方便是一汪深不见底的碧玉般的潭水。站在潭边,不自觉地让人感觉到一股寒气从湖中扑面而来。

顺流而下,重复着这样的美景,瀑布—碧玉般的潭水—平缓的一段河流,再是瀑布—碧玉般的潭水,就这样层峦叠瀑,绵延三公里,落差很大,人迹罕至。河流一直流到百果园村下面,河水清澈照人,不仅养育了咱们龙潭人,也润泽了一代代质朴的金寨人,龙潭河最终汇入梅山水库。

龙潭很深,潭面平静,潭水呈祖母绿,寒气逼人。你轻轻地丢进一块鹅卵石,“咕咚”一声之后需等半天时间,才能看到从潭底泛上来的碎碎细细的白色水花,这更证实了龙潭的深不可测。至于龙潭里有没有龙,有没有龟、蟒、巨蟾等神兽,不得而知,但是雨过天晴,一轮彩虹喷薄而出,龙潭村这个地名大概就是由这神秘的龙潭而来的吧?

沿着小学的西边,走过一个三根杉木并排组成的小桥,再上一个叫黄泥巴田的山坡,走过一山坳,来到小山岗,山岗岭头上长有一棵巨大的古枫树,这棵两个大汉合抱也抱不过来的古树,村里人喜欢叫它“神仙树”。巨大的树冠像是一把遮阳伞,为路过这里的人提供了特别舒适的歇脚地,这古老的神仙树也是龙潭村的一个地标。

过了神仙树就来到了龙潭村新街居民组,大山深处一块新开发的贫瘠土地。我们的祖辈们为了淠史杭工程的建设,为了梅山水库的蓄水,奉献了他们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梅山水库于1954年3月动工,1956年1月连拱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58年水库开始蓄水。政府将原库区居民搬迁,其中一部分居民,包括我的祖辈,就搬迁到龙潭村的这大山深处。在这个叫做神仙树岭头的另一面山坳里,政府搭建了一长排几十间土墙草顶的房子安置这些库区移民。由于这里人口密集,所以取名“小街子”。

在我记事不久,我们家就从这里搬迁到距离小街不到一公里的一个名叫“湾里头”的小村庄,庄上共有五户人家。在这里,父亲购买了三大两小共五间老屋,我们一家八口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余年的安逸生活。

老屋依山面水而建,坐西向东,房屋地基高约两米,正门有五级台阶,下了台阶是稻床。所谓稻床,也就是家门口一块平整的场地,是我们生活玩耍的地方,也是家里的打谷场。稻床边有一棵枣树和一株垂柳,枣树不大,枣子红了的时节,它会让我们心心念念地想早点回家吃上一颗。稻床边再向前就是猪圈。那些年,勤劳的父母每年都养两头猪,年前卖一条肥猪换回花销,另一条留着自家过年。猪圈外侧的坡地上种有几棵高大的香椿树,山喜鹊经常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地炫耀它们的歌声。屋后一棵野栗树,父亲把它嫁接成笑哈哈的大板栗。菜园边的两棵柿树,也是父亲嫁接成功的优质品种,小街上的老人们,大概都品尝过我们家又大又甜的红腰柿。

家门口再往前是斜坡,顺着坡下去是螃蟹沟里流淌出来的小河,过了父亲搭建的简易木桥,是我们家的梯地。梯田可以种水稻,梯地是旱地,不能蓄水,自然就不能种水稻了,但可以种小麦、大豆和玉米。

那些年,我们家自给自足的日子是幸福祥和的。生活就是这样,自己感觉满足,幸福感就来了。

我们家的老屋,从我上小学开始,一直到读大学,再到工作,都是我的避风港、加油站。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让我们村的很多老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后来政府又在原移民定居的小街原址建起了一排几十间的两层楼房,取名“财富新村”。我们家也就和其他村民一样,通过政府和村民共同负担,在小街上建了两间楼房。不知怎么回事,每次令我魂牵梦绕的不是这财富新村上的新建小楼,而是那记忆中湾里头的老屋。

天地精灵,山中卧龙。龙潭的山山水水给了我生命,祠堂改建的龙潭小学里,恍如回荡着儿时伙伴们大声诵读的声响。小街人教会了我懂得,国强才有民富。小街人是为淠史杭工程奉献的六安人的缩影,他们和千千万万个六安人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奉献着,快乐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