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畔的醇亲王石刻

2024-06-06 14:02:19 - 北京晚报

永定河畔的醇亲王石刻

王德榜立“醇亲王到此”石刻拓文

永定河畔的醇亲王石刻

王德榜所立另一块石刻拓文

▌张云涛

在门头沟区丁家滩村永定河出山口,有这样一处石刻:“醇亲王到此”。上款为时间“光绪七年十月二十日”,落款为“前福建使王德榜敬立”。这也引发了众多游客的围疑: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真的到过此处?

笔者多年前曾追根溯源,发现了几通碑刻,找到了答案,同时也引出了慈禧太后、恭亲王、醇亲王、左宗棠以及王德榜等人与永定河的一段往事。

1997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小学(原城子村龙王庙遗址)校舍改造,在西院施工现场,工人一镐下去感觉有大石头,便细心清理。结果发现一通青石碑,碑身完整,字迹清晰,无碑额。

这块碑后命名为《慈禧太后懿旨》,内容为慈禧太后关于修治永定河的懿旨和恭亲王、醇亲王、左宗棠、王德榜等人的奏折,由当年永定河治理工程左宗棠部将,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刊刻。石碑出土后,经区文管所有关同志拓片登记保存资料。可惜的是,后来这块碑失踪不见,幸亏留存了拓片,才保留下珍贵文献。

这块碑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慈禧太后修治永定河的懿旨;二是恭亲王、醇亲王报请慈禧太后的奏折。这种形式的碑刻比较罕见,一千余字的碑文,记录了光绪初年治理永定河水患的经过。

阅读拓文发现,它对清末永定河出山口处水利工程的缘起、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并与《光绪永定河志》《再续行水金鉴》等诸多文献相互印证。

碑文的第一行就提到了治理永定河的时间和起因:“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于光绪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具奏察看永定河工,现已就绪,请饬实力办理一摺,本日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

也就是说,为了治理永定河,醇亲王奕譞在光绪七年(1881)奉旨出行考察永定河,那么“醇亲王到此”这块碑的出现便顺理成章了。

根据记载,醇亲王和恭亲王奕訢亲临永定河后,为防止夏季暴雨“伏汛”危害京城,来到高山峡谷之中查勘险情,并将情况具告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懿旨分析了永定河治理的形势,并部署上下游分别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左宗棠和顺天府协办。

此次永定河治理,朝中上至太后,下至亲王、封疆大吏均十分重视。碑文中恭亲王、醇亲王的奏折,对左宗棠精心谋划、王德榜驭军有方、官兵们英勇奋战以及治理永定河艰辛都有体现。碑文这样写:

周历祥察,所有筑坝分渠等工与左(中堂)原奏均属相符,河边间有认种之民,辟成田式,以待培垄者,并细加操访,该处居民佥称:王德榜驭军有法,兵民相安,其火药轰石,皆择荒僻之区,于百姓田庐、坟墓绝无窒碍。臣奕(訢)亲见轰取数处,举手之顷,数日运之不尽,大石筑坝,碎石烧灰,大石筑坝,碎石烧灰,既省椎凿之劳,复免挽运之费,其功效实不止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碑文与《光绪永定河志》《再续行水金鉴》等很多古籍相互印证。

早年,永定河时常泛滥,夏秋期间,大雨连绵不止,汹涌异常,两岸险工林立。直隶总督李鸿章对下游的金门闸等处多年治理见效甚微。

左宗棠当时正率部“抬棺出征”攻打新疆,绕道张家口,在京西古道艰难行走,人马均以为苦,不得水之利,徒受水之害。

1881年,此事报到军机处,恭亲王随即向慈禧太后当面请示。慈禧太后下旨先修水利,“四月十八日,军机大臣面奉慈禧太后懿旨,左宗棠敬筹现调各营先修水利,暂缓练兵事宜一折。著醇亲王奕譞酌核具奏。”

四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正式下懿旨:畿辅水利自雍正乾隆年间兴修后,历年即久,地势河道,今昔异形,早潦无以蓄泻,关系民生,甚为重大,自应即时筹办。著派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会同左宗棠及直隶总督李鸿章、兼管顺天府尹童华等,妥议章程,奏明办理。

左宗棠领旨后,紧急奏请调集张家口各营暂缓练习兵勇,先修水利。

此时,左宗棠属下王德榜正率军在宛平县永定河出山口处训练兵勇。王德榜乃湘军名将,早年参加湘军,屡立战功。接到治理永定河的命令后,他暂缓军事训练,接受新任务。

随后,醇亲王携带懿旨来到军营,布置永定河治理工程。

按照醇亲王、恭亲王的部署,王德榜紧急调集人马在今门头沟区的下苇店、丁家滩、野溪、车子岩、琉璃渠以及城子一带修了六处工程,治理了三家店、麻峪一带的水患。他们还筑杀水坝、迎水坝、顺水墙、顺水堤共二十多道,挖支渠二十九道,建石桥、渡槽等水上建筑四十余处,淤灌土地二三万亩,“至于鹰山嘴以下绵亘一二百里地属宛平、良乡、涿州三州县辖管辖,该处建立渠坝,可灌可於之田约计二十余万亩之数”(《再续行水金鉴》)。

经过几个月的治理,永定河水患得以控制,永定河畔的荒河滩变成了米粮川,著名的水利工程“城龙灌区”也让永定河两岸百姓享受到近百年的平静。

1881年,王德榜在丁家滩立下“醇亲王到此”的石刻,1882年,就在治理永定河后不久,他在城子、龙泉务,刻下了另外两块石碑,一块就是上文提及的《慈禧太后懿旨》碑,它将慈禧太后下懿旨,恭亲王和醇亲王呈奏折以及官兵们开山凿石的事迹刊碑刻字,流传后世。另一块则在龙泉务村野溪的永定河畔。

这块碑首行字号较小,内容为“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奏办直隶顺天河务,前福建布政使、达冲阿巴鲁图、楚南王德榜题”。中间是大字,内容为:“统师徒杀水势,燕民从此乐熙熙”。落款为:“光绪捌年孟春谷旦立于野西河滩”。

根据门头沟一些村落的记载,此次治理后,王德榜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几十个村百姓把他奉为神灵,麻峪村曾经将他的牌位供奉龙王庙中,享四时祭祀。

当时工程竣工后,军民雀跃,王德榜立功受奖。时任户部主事的门头沟人士梁作舟回乡省亲,看到永定河治理后的景色,听乡亲们不停夸赞,沿河各村乡绅纷纷请求梁大人出面,诚请王德榜将军多留几日,继续修治永定河分支水系,为宛平人民造福。

梁作舟顺应民意,呈请顺天府尹向朝廷申请王德榜所部延迟远征,再为永定河沿岸造福。然而,王德榜有军命在身,不得不奉命而行。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形势,战场更需要他。王德榜也不负众望: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调往广西,募新兵八营,号称定边军,与冯子材共同创造1885年镇南关大捷。

一块石碑就是一段历史,永定河浩浩汤汤七百余公里,诸多碑石,也记载了诸多历史,使得后人永远铭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