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院士团队成果登顶级期刊,将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开辟新方向

2024-06-06 17:08:1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樊嘉院士团队成果登顶级期刊,将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开辟新方向

近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教授,高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合作单位,在《Science》(科学)和《Cell》(细胞)杂志分别发表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突破既往“以T细胞为核心的免疫治疗”研究模式,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开辟了全新方向。

论文系统性揭示了肿瘤微环境B细胞的表型功能异质性、动态分化以及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分析了肝癌、胆管癌、胆囊癌等多个癌种的临床样本数据发现,B细胞可以分为15个不同功能的亚群。其中一类叫做DUSP4+非典型记忆B细胞的亚群引起了团队注意。这类细胞通过滤泡外应答途径分化为浆细胞,能够分泌识别自身抗原的抗体,并抑制T细胞的功能,导致肿瘤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不利于患者预后和抗癌免疫治疗。

这一发现为未来精准调控B细胞、鉴定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以及开发新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当前,肿瘤治疗已进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精准医疗”时代,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已被广泛使用。

免疫治疗是依靠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识别并杀灭癌细胞,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而且避免了传统化疗、放疗的副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和治疗的局限性,免疫治疗并非只有PD-1/PD-L1一条路,需要个体化的新策略和联合治疗方案。

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高强教授表示,B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相关研究不足,其在临床应用上的进一步拓展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参与人体免疫的各个重要环节。

鉴于其半衰期短且细胞脆弱,目前鲜有相关大规模系统研究,这使得中性粒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争议焦点。此次研究的重要发现为不仅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更为提高免疫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关键线索。

据悉,近年来中山医院提出高质量创新、源头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四大创新模式,以及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中山科创十条”,为医疗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间医院申请专利3000余项,1600余项获得授权,370余项实现转化,签约金额超1.78亿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