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2024-06-06 19:09:00 - 媒体滚动

6月5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在北京大学举办。与会嘉宾带来主创分享与主题沙龙,共同探讨该剧在文学影视化改编、文旅合作新生态探索等方面带来的启发。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表示,《我的阿勒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资助项目,入选了“北京大视听”重点推介文艺作品,并成为中国首部入围戛纳电视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有效带动了文旅消费增长,为影视创作树立了一个新标杆。后续文艺精品创作应当扎根人民生活、坚持推陈出新、守好价值坐标,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爱奇艺总编辑、副总裁,本剧总编审王兆楠提到,《我的阿勒泰》这部剧尝试讲述多民族文化浪漫的舒缓共舞与循环渐进的启蒙,是以国际化的视听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才能引发海内外观众的共情与向往。同时提出思考:创新是通往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主创团队的审美,自觉给影视作品赋予了灵魂和灵性。回归艺术创作规律,是用世界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方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首部散文IP改编剧集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也是国内首部散文IP改编剧集。作为新IP类型,主创团队是如何跨越两种语言介质?该剧导演编剧滕丛丛从导演角度出发,从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摄影、场面调度、声音元素、剪辑六方面阐释了在《我的阿勒泰》中的电影化创作思考。在她看来,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影视改编的一方沃土,散文改编相比小说IP在冲突性、故事感上弱很多,所以创作者需要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用技术做一条符合剧集叙事规律的故事线。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摄影指导刘懿增在现场分享中表示,创作团队把握住了《我的阿勒泰》散文与剧本中贯穿的精神内核,在自然之美、民族之美、人与环境共生等表达基础上,尽可能为观众呈现有温暖感、阳光感的故事侧面。以巴太、文秀和奶奶三个人在树下躲雨那场戏为例,主创采用明亮光线下太阳雨的表现方式。这种对光的追求,紧贴人物表现环境之美,就是作品从文本落地影像的方式之一。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剧集热播带动阿勒泰旅游热

作为首部登上CCTV1黄金档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开播以来,以恢宏壮美的自然风光、充满人文关怀的影像叙事,带领观众深度体验阿勒泰的纯粹自然,拿下同期收视率第一名,并且以8.8分的好成绩登顶豆瓣2024年国剧口碑榜。这部剧的热播,还吸引了大量观众奔赴新疆阿勒泰。根据阿勒泰文旅局公布数据,该剧开播20天后,阿勒泰全地区接待游客达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2.0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7.98%,真正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对于《我的阿勒泰》带来的“影视×文旅”创新实践,总制片人齐康表示,与文旅结合是迷你剧打开与观众更大的接口、持续释放内容影响价值的最好方式,当下路径包括共创文化符号、共募生态基金、共设旅游专线、共建会员机制、共办文化活动。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这或将成为后续迷你剧乃至更多文艺精品内容重点突破的创作方向。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陈旭光教授从艺术、文产角度总结认为,《我的阿勒泰》以女主角视角“代入”观众去领略这片奇异天地的动与静,生命与人生的哲思,行云流水地带出内向化的抒情性和诗意表达,新鲜的陌生化体验。该剧中短体制、长链化高效运作是颇具创意的“工业美学”探索。他期待未来有更多敢于创新,高品质审美,且具文旅产品开发潜力的作品。

产业 | 《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探讨“影视+文旅”创作新实践

责编:易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