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接吻病”?Science | 通过抑制IDO1酶的活性,能有效控制EB病毒在血液中的活跃程度、抑制淋巴瘤形成

2024-06-06 19:58:49 - 市场资讯

转自:生物谷

EB病毒(EBV,Epstein-Barrvirus)能导致一系列疾病发生,特别是慢性EBV感染易引发癌症如鼻咽癌、淋巴癌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AmetabolicdependencyofEBVcanbetargetedtohinderBcelltransform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抑制感染细胞中的特殊代谢通路或能减少EB病毒的潜伏感染,从而降低个体患下游疾病的风险。

整整60年前,病理学家AnthonyEpstein和病毒学家YvonneBarr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EBV——作为第一种被证实能够在人类引起癌症的病毒,创造了科学史,上述两位研究人员成功从肿瘤组织样本中分离到了EBV,其是疱疹病毒家族的一份子,同时还在后续的实验中阐明了EBV潜在的致癌潜力。

听着很可怕?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群都是EBV的携带者,90%的成年人都感染过这种病毒,不过,大部分的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疾病症状,也不会引起疾病发生。并且,大约50%的人群会在5岁之前就会经历EB病毒感染。该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会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glandularfever),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接吻病,其会让感染者丧失数月的活动能力,除了其具有一定的致癌特性外,EBV还被推测参与到了诸如多发性硬化症等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

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药物或获批的疫苗能特异性地阻断机体中的EBV感染。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能遏制EBV的非常有希望的起点。研究人员解析了被EBV感染的B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这一过程称之为“转化”(transformation),即感染变成慢性疾病并导致诸如癌症等后续疾病的必要条件。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发现,病毒能诱发感染的细胞会加速产生名为IDO1的酶类,导致线粒体产生更多的能量,而这些额外的能量正是EBV重编程B细胞增加其代谢和快速增殖所需要的。

战胜“接吻病”?Science | 通过抑制IDO1酶的活性,能有效控制EB病毒在血液中的活跃程度、抑制淋巴瘤形成

在临床上,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器官移植后患上EBV所诱导的血液癌症患者,为了防止移植的器官被机体排斥,研究人员就需要利用药物来削弱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这就会让EBV更容易占据上风并引起血液癌症,即移植后淋巴瘤(post-transplantlymphoma)。

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早在个体被诊断为移植后淋巴瘤的数月前,潜伏在机体中的EBV就已经开始上调酶类IDO1的表达了,这一研究发现或能帮助开发针对这一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Hess解释道,此前,我们希望IDO1抑制剂能帮助治疗癌症,但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换句话说,目前已经有针对这种酶类的临床试验抑制剂了。

因此,这类药物有望第二次应用来减弱EBV的感染,从而治疗EBV相关疾病。目前,在小鼠实验中,利用这些药物能抑制IDO1或能减少B细胞的转化,从而减少病毒载量和淋巴瘤的发展。

总结而言,本研究表明,在模拟人类EBV感染环境的小鼠模型中,通过抑制IDO1酶的活性,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毒在血液中的活跃程度(病毒血症),还能显著抑制淋巴瘤的形成。

这项发现揭示了EB病毒利用NAD生物合成途径促进B细胞恶性转化的代谢弱点,为EBV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针对性干预这一代谢通路,我们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开辟了利用IDO1抑制剂等代谢靶向疗法来治疗EB病毒引发的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参考文献:

BOJANAMÜLLER-DUROVIC,JESSICAJÄGER,CHRISTINEENGELMANN,etal.AmetabolicdependencyofEBVcanbetargetedtohinderBcelltransformation,Science(2024).DOI:10.1126/science.adk4898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