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交通:绿锁黄沙路生金
转自:交通运输部
驱车穿行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15省道上,道路两侧簇簇沙柳、秸秆网格锁住的沙丘一一从眼前闪过,网格中新长出的植物随风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再到库布其沙漠时,很难把它与“死亡之海”“生命禁区”联系在一起。这里已经树木葱茏,牛羊成群……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三分之一披上了绿装,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代代内蒙古人民努力防沙治沙,交通人同样全力以赴,以独特的“以路治沙”模式,让绿色向沙漠深处延伸。
修路治沙同步推进
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库布其沙漠像一条黄龙横卧于此,成为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
“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几”字弯形状的黄河如弓,横亘东西的库布其沙漠如弦。大漠无垠,亘古无路。“公路未开通之前,我们生活在沙漠深处,到镇上买生活用品都是骑骆驼,遇到了风沙,来时的路全变了样,回家全凭感觉找方向。”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牧民敖其尔说,杭锦旗离乌拉特前旗虽然只有100多公里,但坐大巴绕个大圈,需要一天才能到。
为了沙漠牧民的幸福生活,内蒙古交通人克服高温、缺水、风沙大等严峻挑战,以顽强意志践行“以路治沙”理念。1997年6月16日,内蒙古第一条穿沙公路在杭锦旗开工建设;1998年10月,投资2300多万元、全长115公里的锡(尼镇)乌(拉山)穿沙公路砂石路面全线贯通。
为保障公路建设,建设者决定治沙与修路同步推进,在公路迎风面和背风面设置沙障。建设过程中,杭锦旗先后7次发动万人以上“治沙大会战”,113家单位的干部职工和沿线农牧民驻扎在沙漠里,背运沙柳、拉运秸秆、设置沙障、植树造林。
历经3年时间,穿沙公路不断在库布其沙漠中蜿蜒,防沙绿化带也不断向北延伸。居住在沙漠腹地的牧民,得以乘坐汽车走出沙漠,治沙专家和当地百姓由此进入沙漠,拉开久久为功的治沙持久战。时至今日,杭锦旗已有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近930公里,穿沙公路两侧栽种沙柳固沙,治沙控制面积已达600万亩,沿线草木葱茏,宛若条条绿带飘展在沙海深处。
京新高速临白段
2017年,京新高速公路临(河)白(疙瘩)段全线通车,这是世界上穿越沙漠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也是内蒙古交通人践行“穿沙精神”的典型案例。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建设者在风积沙路段设置了由填充式防风沙袋组成的“井田”,不仅能减缓风速,还能把吹起的沙留在网格内。“井田”上方,红柳郁郁葱葱;“井田”内部,沙生植物顽强生长。
京新高速临白段沿线种植的梭梭树
来看沙的人越来越多
“我原以为沙漠里寸草不生,没想这里绿意盎然,还有湖泊和水鸟。”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刘飞走进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公园时,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沙棘、油松、湖泊与沙漠和谐共生。公路穿沙而过,库布其沙漠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截至目前,库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从30年前不足3%增长到了65%。
交通和生态条件的持续改善,为库布其沙漠带来更多的游客。响沙湾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即便是淡季,平均每天也要用越野车接驳客人100多趟。今年“五一”假期开始,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乡牧民达赖家的“牧家乐”便游客不断,虽身处库布其沙漠腹地,但穿沙公路的畅达让“来看沙”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我现在有4个蒙古包,200多只羊,还有牛、马、骆驼等,日子越过越好。”达赖说。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亿利生态光伏发电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内,太阳能板连绵数公里宛如蓝海,板间鸡鸭散养、甘草茂盛。借助光伏板下的空地,牧民刘超胜经营起了小农场。“平坦的公路直通家门口,我们送货也方便,一年下来收入有20多万元。”刘超胜的笑意写在脸上。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白路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白路2021年建成通车,全长96公里,贯通科尔沁沙地腹部。“以路治沙、依路致富”的治沙模式,充分释放了当地畜牧业产能。“因为治沙,生态环境变好了,牧草质量得到提高,牛羊也壮了,原来的老味道又回来了。”乌兰敖都蒙古牛肉干厂负责人南丁胡斯乐介绍,如今工厂日产100公斤牛肉干,毛收入达2万余元。
来源丨中国交通报
作者丨冀云洁 吴世哲
图片丨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