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保卫战

2024-07-06 05:14:31 - 齐鲁晚报

犀牛保卫战

犀牛保卫战

为保护犀牛,一些国家动用武装力量“严防死守”。

主笔:于梅君

最近,为遏制猖獗的犀牛角走私活动,科学家被迫采取了“极端”措施——在牛角内注入放射性物质,使其不能再被人类使用。那么,是什么驱使盗猎者不停猎杀犀牛?为数不多的犀牛如今生存状态怎样?

无奈的保护: 向牛角注入放射性物质

6月25日,在南非东北部林波波省的犀牛孤儿收养中心,科学家给犀牛实施麻醉,继而向牛角注入放射性物质,希望以这种独特方式,减少市场对犀牛角的需求并打击盗猎。

犀角中注射放射性物质后,方便追踪定位。目前多个国家边界都安装有感应器,能够探测到犀角中含有的微量放射物,使盗猎者难以跨国走私,而且犀角注入放射性物质后带有毒性,人类不能再使用。由于犀角的特殊构造,加上注射的放射性物质剂量很小,不会对犀牛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

全球超过80%的犀牛生活在南非,这里因此成为犀牛偷猎的重灾区。为了保护犀牛,当地人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动用放射性物质,当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会将犀牛麻醉后,用电锯割掉它们的两只角。

原来,不少盗猎者为了取得完整且珍贵的犀角,不惜把犀牛脸的前半部完全割下来,这使得大量犀牛因此丧命。动物保护协会为了保全犀牛的生命,干脆先下手为强,主动将它们的角锯掉,这样盗猎者便无利可图。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锯掉犀角,对这些大家伙来说并没有什么危险,就像人类常常修剪指甲一样。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津巴布韦国家公园,也经常主动切掉犀角,这样可以让犀牛们尽可能少受盗猎者伤害。

不过,专家表示,相比每一年半锯一次犀角,每注射一次放射性物质能“管用”5年,更节省人力和成本。

打击盗猎,如今更是用上了科技手段。比如,利用DNA数据库中收集的犀牛DNA,有助于捕获偷猎者。一位南非兽医遗传学家开发的这个数据库,旨在提供可用于法律诉讼的证据。一个拥有数千头非洲犀牛DNA的基因数据库,已足够给偷猎者定罪。

2017年,一位犀牛偷猎者被判处28年监禁。他曾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与执法人员进行了枪战。在某种程度上,他被判有罪,是因为DNA证据表明,他与公园里被屠杀的一头犀牛有关。目前,已有超过5800件犀牛偷猎犯罪的样本,被递交给该数据库,涉及120多起刑事案件。

在印尼,对爪哇犀的保护也“武装到了牙齿”,除了对乌戎库隆国家公园的陆上区域进行巡视之外,还有海上巡逻队专门防范盗猎者从海路非法入侵;外界通往乌戎库隆的道路,也早在国家公园设立之初就被切断。

世界上1/3的爪哇犀 死在他们的猎枪下

人们之所以对犀牛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是基于严峻的盗猎形势。近日,印尼警方通报了一起骇人的盗猎事件:自2018年至今,有14名盗猎分子共射杀了26头爪哇犀牛。爪哇犀是最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现存种群规模估计为76~82头。也就是说,这些盗猎分子猎杀了世界上1/3的爪哇犀。

印尼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是爪哇犀现存的唯一栖息地。爪哇犀栖身密林、性情谨慎,人们难以实时监测它们的生存状况。

过去十几年,印尼官方只能通过公园内的120台红外相机,对爪哇犀进行个体识别,才初步统计出它们的现存种群规模。

然而,在这约80头爪哇犀中,有至少15头在过去3年中都没有再被拍摄到,印尼官方开始警惕犀牛非自然死亡的可能。

从2023年11月开始,当地警方抓获了不少盗猎分子。其中一个10人的盗猎团伙供认,他们至少猎杀了22头爪哇犀;另一个4人团伙则至少猎获了4头。

盗猎分子不仅长期非法进入乌戎库隆实地勘察,而且借助网上的旅拍视频等掌握公园内信息,甚至还摸清了几部红外相机的位置,利用官方保护犀牛的设备搜寻犀牛踪迹。他们用土枪射杀犀牛,就地切割犀角,再通过中间人介绍,将犀角走私到中国等国家。

虽然在这5年里也有犀牛幼崽诞生,爪哇犀种群可能有动态恢复,但它们的繁殖效率并不高,5年内猎杀高达1/3的个体,足以对爪哇犀种群构成致命性打击。

尽管犀牛受到多份国际公约的保护,但针对犀牛的盗猎并未明显衰减。尤其是在南非、纳米比亚等犀牛栖息国,盗猎仍是影响犀牛种群恢复的主要因素。

南非生活着大约1.5万头犀牛,是反犀牛偷猎的前线。不过,受利益驱使,偷猎者如今愈发胆大,装备愈发先进,甚至装备了直升机、夜视装备、自动武器等。

南非政府2024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采取多项打击犀角走私的措施,2023年仍有499头犀牛遭非法猎杀,比2022年增加11%,并且多数盗猎案发生在国家公园。肆无忌惮的盗猎行为,导致自2017年以来,全球5种犀牛的总规模缩减了3.7%。

全球犀牛减少九成,中国野生犀牛1992年绝迹

犀牛在地球上生存已超过5亿年,是最原始的动物之一。犀牛共分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5种,白犀牛是现存犀牛种中个头最大的。

提起犀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体型庞大、攻击力强这类字眼,实际上,它们胆小、爱睡觉、喜欢独居,小犀牛犊十分依恋母亲。这些大家伙几乎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却时刻遭受着被人类猎杀的危险。

全世界目前约有25000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2000多只在动物园养殖。现存的5种犀牛中,有2种处于几近灭绝的边缘,其余3种处在受威胁状态,而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

国际市场对犀牛角的需求居高不下,每公斤犀牛角可以卖到6万美元以上。在一些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增加,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导致很小部分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出现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曾栖息着大量犀牛。人们把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林中的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统称为中国犀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曾频繁发现犀牛骨。

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犀牛的角就引起人们注意,野生犀牛成为被猎取的目标,用来制作精美的兕觥。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犀牛皮成为制作盔甲的理想材料。这一时期的杀戮行为,使犀牛种群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后来,随着铁制铠甲崛起,犀牛皮用于军事防御的辉煌时代落幕。不过,犀牛角反而被赋予非凡的疗效及避邪功能。这些迷信观念使犀牛再次陷入困境。进入近代,农业扩张与资源掠夺,使野生犀牛的生存环境愈发严峻。19世纪初,它们濒临灭绝边缘。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此后,再也没人见到过中国犀牛。

同样,过去40年,全球犀牛数量已经减少了90%。虽然在人类极力挽救下,非洲犀牛数量略有回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犀牛角再次供不应求,盗猎者又开始将枪口指向了无辜的犀牛。

气候对犀牛生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表示,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在气候与人口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其生存空间遭到永久性破坏后,恐将出现地域性灭绝。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