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差补得了,“天坑专业”的“坑”能不能填上?

2024-07-06 07:00:1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信息差补得了,“天坑专业”的“坑”能不能填上?

最近,考生及家长们正热火朝天进行高考报考。大家想必都会关注各类信息,避免报考时两眼一抹黑。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报考时咨询愈加丰富。无论是通过张雪峰在抖音的直播连线,还是通过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布的就业报告、行业分析和薪资调查,考生们都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考生与高校之间的信息差确实减少了。他们纷纷避开新闻学、土木工程等所谓“天坑专业”,转而投向前景广阔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看起来未来一片光明。但真的是这样吗?

每个大学在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所谓的好专业和差专业的数量也相对稳定。当大家都涌向热门专业,“天坑专业”的名额终究是需要人来填补的。无非是变成,过去考生们因为信息不对称主动报考“天坑专业”,现在则变成了被迫调剂到这些专业。

我们应该相信,所谓的“天坑专业”往往是相对的,而热爱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初入大学的学生未必立刻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在这种不确定性下,从众选择热门专业看似是最不坏的选择,却未必是最优的选择;而简单地给某些专业打上“天坑”的标签,也可能抹杀了许多可能性。

当然,有些“天坑”也是绝对的。高校的招生计划实际上反映了国家产业结构和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一些学科特别是应用学科的建设,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差的减少解决的只是表象,最终问题的解决需要结构性的改变。高等院校应随就业市场和时代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其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避免人才与市场的错位。

我们发现,各大高校面对新兴行业的发展改变很快,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各大高校纷纷开办人工智能学院及相关AI课程。但对一些落后时代的行业,招生计划的削减往往滞后。

深入探究,这些落后专业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教职工和管理人员在这些专业中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利益网络,包括学术资源分配、职位晋升和经费使用等方面。这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使得改革和裁撤变得非常困难。直接裁撤不仅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还可能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法律纠纷。

因此,对于这些传统专业的改革,主管部门应采取更科学和系统的策略,通过转型升级来逐步过渡,既维护教职工的权益,又推动专业与时代需求的契合。这种转型不能只是“改名换姓”,而是要深入到课程体系的更新和改革中。课程设置要紧跟时代发展,融入最新的科技和行业需求,加强教师培训,使他们掌握和教授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确保教学质量。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构建更为优化的高校评价体系,将就业率、就业薪资等关键因素纳入到有关应用型专业考核指标当中,以此激励高校对相关落后专业进行裁撤,从而切实达成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说到底,考生们拼全力减少信息差,是为了自己未来更好的发展。但报考的路,终究是场考生间的“零和博弈”。想真正解决考生们的困扰,还是需要结构性的改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