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海诗集《拐杖上的鸟语》序

2024-07-06 06:35:43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冯东海诗集《拐杖上的鸟语》序

□刘向东

我和东海通信二十多年,直到2013年9月才见上一面,那是他入选河北省“燕赵最美乡村教师”来石家庄领奖。说起来,他这个奖得来真不容易。记得是在1995年,东海因为喜欢诗歌,到我们作协机关找我,我出差在外,归来门卫告诉我说,来找你的是一位残疾人,是拄着拐杖一步一挪来的。我听了好心疼,赶忙给他写信问候。

东海能够获得“燕赵最美乡村教师”称号,一是因为他的书教得好,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不错。

东海的这部诗集,基本上是其“个人史”。诗人的“个人史”,或许就是诗人陈述过去事情的方式。一个人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关键词,它的内涵是什么,不仅和时代有关,与个人有关,更与时代和个人的双向认证有关。最主要的是,它和这个人所在的位置、视点有关。

东海把诗歌当作进入生活、认识生活、阐释生活的重要方式。他的诗,大体上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写自己的代课生涯和学校、学生的,另一部分是写他熟悉的村庄的。仅仅写到他赖以站立的“拐杖”这个关键词,我大概数了数,诗中就有近二十多处。

有时我想,不妨把东海诗中的“我”直接误读成东海算了,因为我完全有理由说,东海从他诗中的“我”认出了他自己,从他的拐杖上认出了他自己。《在乡下代课》是东海早期的作品,他写道:

高中毕业那年我17岁

回家第二天就在村小学

做了一名代课教师

村里每月发50元工资

母亲说还不够买一袋尿素

但我干得很投入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算题做游戏

我觉得青春已在拐杖上绽放

有一次上初中的学生

送我去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

路上遇到他的同学:

“你弟弟的腿不方便吗?”

我的学生尴尬地冲我一笑

“不!他是我的老师”

我朝那人笑了笑

急忙背过脸去

他就是这么过来的。因为行动不便,他常常一个人留在校园里,自己做饭或靠已经古稀的母亲送饭。于是就有了《一个人的校园》:

拐杖搀扶着我,早晨

走在空旷的校园里

睡了一夜的树木

在风中舒枝展叶

等待新一天的阳光

睡了一夜的我

呼吸着满园的新鲜空气

聆听几声青翠的鸟语

春天来了

柳树染绿了校园

而我,三十多岁了

枝头还是光秃秃的

怎么也绿不起来

在他的诸如此类的早期作品中,基本上就是在“说事”,其中或多或少还夹杂着一点点抱怨,而从我的视角看,那是沧桑。要想真正了解生命和生活,也许真的需要一种与沧桑相匹配的眼光。

东海之所以成为“燕赵最美乡村教师”,是因为他从心里真正地爱上了孩子,孩子也格外爱他。他的诗,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样是记录在校生活的诗,充满了爱的温度和诗的质感,有独到的发现和表达,甚至不可复制,纷纷冲上了《诗刊》等大刊物。以《洗头》为例:

我不能像健全人一样

双腿叉开把头低下

去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

我只能坐在小凳子上

一手扶着拐杖

一手向头上撩着水花

由于下垂的角度不够

水老是往脖子里流

学生看见了

“老师,我来帮你!”

他拿来一个雪碧瓶子

瓶盖上有许多小孔

把热水冷水兑在一起

手轻轻一捏

水就喷了出来

孩子清凉的笑声

水一样淌过我的发间

然而我眼中的泪水

孩子没有看见……

“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洗头》这样的诗,关乎生活,也关乎灵魂,是歌,也是哭。

东海的另一部分诗,是写他身边的日常生活的,从诗艺上说,也更精进,更开阔了。在面对活生生的日常生活时,有的人往往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据说日常生活很没有诗意。东海说出来了,首先是因为他切身经历了,感受了,并力求把生活形式转换成了语言形式。这一类诗,像《看望病中的三婶》《被风吹走的饮料瓶》《侄子今晚没回家》《在私立学校念书》《老师给你说过多少次了》《春天里看母亲做一条棉被》《娘喂猪》《蒸馒头》《包饺子》《二伯和山羊》《写对联》等等,都是不错的,尤其是《停产的酒厂》:

长势喜人的小麦

被隆隆的机器声啃光

麦子最阳光的味道

酿成了一种淡淡的苦

签完字的手举起酒杯

撞响典礼的高潮

后来

机器声被一地荒草覆盖

在发酵池旁的砖缝里

长出一棵麦苗

它看到偌大的场地上只剩下自己

和一个看门的老头

它想呼唤

张张嘴却喊不出声

它不知道老人为什么

总是蹲在自己身边

默默地抽烟

还叹息还流泪

几乎每一首诗都是由感受引发的,而感受伴随着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落到实处。体验不只是向外的分析,更是向内的发现,有了一定的精神动能。

东海曾经让我指出他的创作还有什么问题,我对他说,不要过于看重诗的所谓“意义”,而要更多强化“意味”。“意义”具有整体性、规律性和稳定性,而“意味”则是实证理性、思辨理性和道德理性之外的生命感悟,与诗的关系更密切。从他的《关机》和《停电的夜晚》等诗作中,我看到了化“意义”为“意味”的写作动机,效果不错。比如《关机》:

你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

对不起已关机

就像是一扇门在你还没有走到

或正好走到时

嘭的关上了

你拨一下关机

再拨一下还是关机

就像一场雨把你赶回家时

却无法进入

就像一把火把你逼到门口时

却无法逃离

对不起

对不起……

至于《停电的夜晚》,就更令我欣喜,有着不一般的意味,他写道:

夜晚的校园

很大

大得让我感到

自己在缩小

夜晚的校园

很静

静得让我感到

整个世界

只剩下我的心跳

孤独很大

我很小

在这个停电的夜晚

我点燃半截蜡烛

那一萤灯光

就像一叶小舟

在浩瀚的大海里

若隐若现……

这显示了东海的人生姿态和写作姿态。东海靠拐杖,行动迟缓,观察有时不得不坐等心灵的反应。他常常以仰视的视角,常常以感恩的语气,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心灵对所有观察的反应。在《停电的夜晚》中,他没有放大自己的孤独,只是在呈现小小的“我”。自我小了,世界就大了,境界也就上去了。东海从诗中获得了一个弱者的真正的人格力量。

是为序。

(刘向东,1961年5月5日出生于河北兴隆,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母亲的灯》《落叶飞鸟》《诗与思》《读诗记》《白纸黑字》《乡音未改》等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波兰、捷克、塞尔维亚文出版。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等奖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