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2024-07-06 07:49:00 - 澎湃新闻

画家埃尔热的作品《丁丁历险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作品被翻译为七十多种语言,并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使年轻的比利时记者“丁丁”的形象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

近日,在法国尼斯的莱姆皮亚省文化空间,呈现了“埃尔热的艺术”(Hergéetl’art),而在亚洲艺术博物馆,则举办了特展“丁丁和张”,展现埃尔热与张充仁,以及与中国的关系。在展览介绍中,主办方这样写道:“没有‘中国张’,埃尔热就不会发现中国文明,不会了解和体验中国文明。”

“丁丁之父”埃尔热

澎湃新闻了解到,在莱姆皮亚省文化空间展出的展览“埃尔热与艺术”(Hergéetl’art)展现了艺术家乔治·雷米(即埃尔热)的面貌。展览展出了许多文献资料,包括原画、草图,以及曾经属于他的物品,如他的画桌等。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丁丁之父”埃尔热原名乔治·雷米(GeorgesRem),1907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是一位着迷于远古及原始文明的连环画家。在他创作丁丁之前,电影带给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大银幕教会了他黑白美学。他热衷于童子军的探险活动,也沉迷于当时法国和美国新兴的插画故事及漫画。受到黑白无声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启蒙,以及儿时读物的影响,埃尔热很快掌握了分镜、导演和表现艺术中的技巧。

1929年1月10日,连环画《丁丁历险记》在比利时的一份报纸上连载。主人公丁丁是一位年轻的记者,前额上方翘起的一缕金黄色头发是其标志性形象。充满着冒险精神和正义感的他,在宠物狗白雪(Snowy)的帮助下前往各地探险,关于政治、历史与科技的主题往往蕴含于这些闹剧喜剧之中。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曾被译成七十余种文字,迄今已售出超过3亿册。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与丁丁可爱的外在形象形成对比的是,诞生于欧美政治经济动荡年代的《丁丁历险记》触及了不少政治议题,而作者埃尔热本人还曾因故事中表现出的种族主义遭到诟病。例如《丁丁在刚果》(1931)中,刚果人被描绘成友好但无知的儿童,需要依赖白人的统治才能生存;《丁丁在苏联》(1930)中,中国人以“梳马尾的拷问者”的形象出现。不过,随着他创作《蓝莲花》的经历,其创作生涯连同他对于中国的看法一起发生了关键性转折。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在此次展览中,主办方还展出了埃尔热最后一部漫画作品《丁丁与阿尔法艺术》的图版,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充满了艺术参考资料。在艺术空间的露台上,还矗立着《奔向月球》中著名的火箭,它和丁丁一样闻名遐迩。

除了耳熟能详的《丁丁历险记》,展览也呈现了艺术家埃尔热在连环画创作之外的艺术生涯。在尼斯的展览空间中,呈现了埃尔热的画作,其中大部分是抽象画。这里还有影响到埃尔热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如路易·凡·林特(LouisVanLint)等。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丁丁和张

在埃尔热写完前四个冒险故事后,他笔下的丁丁来到中国,在“中国张”的帮助下,成功粉碎了一个国际鸦片走私团伙的阴谋。据说这位“中国张”的原型是中国雕塑家张充仁,他是《丁丁历险记》中唯一真实的人物。在尼斯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特展“丁丁和张”讲述的正是埃尔热与他的朋友张充仁的关系。更广泛地说,展览呈现的是埃尔热与中国的关系。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些文献、绘画草稿和书籍,这些物品帮助作者毫无差错地展现了中国的样貌。其中,包括许多原页、草稿、原版漫画和30年代出版的副本。当然,展览里还有大量关于张充仁的文献资料。

1907年,中国艺术家张充仁出生于上海徐家汇,祖籍七宝镇。14岁时,张充仁进入土山湾印书馆学习摄影和制版。在马相伯的帮助和影响下,他开始学习书法和古典文学。19岁起,他正式学习油画。年轻的张充仁在电影制片厂当过绘景工,也在《时报》馆当过画刊编辑。

1931年,24岁的张充仁赴比利时留学。他先是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班,翌年转入皇家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班。张充仁与埃尔热相识时,后者正准备创作《丁丁历险记》的第五部。两人年龄相仿,从小都爱好绘画,又都在报社工作过,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了好友。

埃尔热向张充仁坦言,自己打算让丁丁到中国去游历,但他找不到关于中国的最新图像和文字资料。在当时的大部分欧洲民众眼中,中国人是野蛮好斗的,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缠着小脚。张充仁告诉埃尔热:“我会把当前中国发生的和我所知道的、想到的事,一桩桩讲给你听。”此时的他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他在日记中写道:“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张充仁和埃尔热相约,每周六下午一起工作,他对埃尔热详细地讲述中国的历史和风俗、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并讲起了中国受到日本侵略后的处境,引导埃尔热去了解和发现真实的中国。两人商量好,由埃尔热编好故事给张充仁过目,修改后由埃尔热起草铅笔画稿,再交给张充仁修饰。张充仁建议,最好采用一些中国绘画技法,为此他送了一本《芥子园画谱》给埃尔热,教他用毛笔来勾画线条。埃尔热曾再三提出,要和张充仁一起署名,但张充仁坚持不署名。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在连环画《蓝莲花》中,埃尔热将张充仁化身为“中国张”,成为丁丁在中国的患难之交。而丁丁也在“中国张”的帮助下,成功粉碎了一个国际鸦片走私团伙的阴谋。随着丁丁的探险,那个时代上海的城市景象也跃然纸上。这部作品发表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欧美不少报纸都进行了转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尔热就与张充仁失去了联系。为了寄托思念,他拿起画笔创作了《丁丁在西藏》,讲述了丁丁去西藏寻找“中国张”的故事。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1981年,74岁的张充仁重返比利时。时隔了46年,当张充仁在布鲁塞尔机场见到前来迎接的埃尔热时,两人紧紧拥抱,久久说不出话来,两位老人像孩子般哭了,当地的电视台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当天晚上,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还举办了一场专题电视晚会,回忆两人当年的合作,欧洲再一次掀起了“张充仁热”。得知埃尔热身患白血病,张充仁特意为其做了一座雕塑。

埃尔热与“中国张”:没有张,丁丁就不会发现中国

在展览介绍中,主办方这样写道:“这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将埃尔热介绍给了中国。没有他,埃尔热就不会发现中国文明,不会了解和体验中国文明。”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美术馆官网,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上观新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