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水旱灾害“黑天鹅”——专访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

2024-07-06 09:12:40 - 媒体滚动

转自:瞭望

严防水旱灾害“黑天鹅”——专访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

◆与常年相比,今年的汛旱情发生“早”、量级“大”、时间“长”、发展“快”等极端性更加凸显

◆目前为止,有力应对了长江、珠江、太湖流域13次编号洪水,有效保障了受旱地区群众饮水安全、规模化养殖及大牲畜用水以及灌区灌溉等用水需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贾雯静

7月1日,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

今年是2023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受厄尔尼诺滞后效应影响,与常年相比,今年的极端天气表现得更加明显,汛旱情发生“早”、量级“大”、时间“长”、发展“快”等极端性更加凸显。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整体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这警示我们,极端天气和罕见水旱灾害在每个流域、每个地区、每个年份、每个时段都有可能发生。

“必须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频发‘常态’,着力提高极端情况风险预见和处置能力,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切实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王宝恩说。

汛旱情形势严峻

《瞭望》:今年我国汛情旱情呈现怎样的特点?

王宝恩:受降雨和高温天气等影响,今年我国旱涝并发,汛旱情形势严峻。

一是降雨偏多、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今年4月1日入汛以来,截至7月4日,全国面平均降雨量27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2成。其中,珠江流域面雨量102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1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松花江流域面雨量21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3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五多;淮河、海河、黄河流域面雨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1.6成和1.5成。

二是大江大河洪水早发并发。截至目前,全国大江大河共发生13次编号洪水,其中长江1次、珠江11次、太湖1次,珠江编号洪水数量列1998年有资料统计以来第一位。其中,大江大河4月份就形成6次编号洪水,较常年平均偏早2个月;北江第1号、第2号洪水分别为全国大江大河1998年有统计资料以来最早的编号洪水和特大洪水;乌苏里江6月底发生超保洪水,较常年平均偏早近2个月,为历史最早。

三是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新疆、黑龙江等22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67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24倍,大部为中小河流,最大超警幅度达8米以上,其中100条河流超保。广西桂江上游干流及支流大溶江、广东梅江下游等30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四是西南冬春连旱时间长、华北黄淮夏旱发展快。受去冬今春降雨持续偏少影响,云南、四川等地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到今年5月份才有所缓解,持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今年6月份以来,受降水持续偏少及罕见高温天气叠加影响,加上适逢夏播时节灌溉用水高峰,河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河北、江苏、甘肃、内蒙古等地旱情一度发展迅速。

未雨绸缪做好防御工作

《瞭望》:水利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开展预防工作?

王宝恩:水利部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预”字当先,全力做好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

提前部署防御工作。召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协调召开七大江河及太湖流域防总会,专题部署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等重点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责任。针对性调训3000余名水旱灾害防御行政首长,向社会公布744座大型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650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责任人,落实小型水库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压实山洪灾害防御关键环节责任。

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水利部部领导和总师带队开展备汛情况检查,排查水利风险隐患。派出工作组聚焦水工程重点部位全面检查,发现问题以“一省一单”形式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到位。

及时更新方案预案。逐流域修订主要江河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批复2024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雄安新区起步区安全度汛等方案,开展实战化防洪调度演练。

补强防洪体系短板。组织各地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机遇,加快推动防洪排涝抗灾重大工程建设,在重要流域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山洪灾害易发区等开展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应用先行先试,加速完善水利监测站网。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各级水利部门的共识。

结合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水利部指导北京市率先在永定河山峡区间建成了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大大提升了雨水情监测预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为洪水灾害防御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持。

通过一系列准备组合拳,各地、各有关部门压实了水旱灾害防御责任,提高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补强了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为打好打赢今年水旱灾害防御硬仗奠定了基础。目前为止,有力应对了长江、珠江、太湖流域13次编号洪水,有效保障了受旱地区群众饮水安全、规模化养殖及大牲畜用水以及灌区灌溉等用水需求。

全面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瞭望》:目前,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王宝恩:面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常态”,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面临严峻挑战。规划布局方面,需要统筹考虑极端情况下的洪水出路,科学优化防洪工程体系布局;防洪标准方面,需要针对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的重点区域,科学论证提高防洪工程体系标准;调度运用方面,需要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充分发挥工程体系的防洪减灾功能和综合效益;工程安全方面,需要制订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等,增强工程韧性,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5万座,5级及以上堤防约33万公里,开辟国家蓄滞洪区98处,形成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大江大河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瞭望》: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情况有何进展?

王宝恩:水利部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和技术导则,指导各地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按照“应设尽设、应测尽测、应在线尽在线”原则,统筹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的结构、密度、功能,积极推进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山洪灾害易发区以及大型水库、重大引调水工程防洪影响区测雨雷达组网建设,加密雨量站、水文站,推进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推广应用,提高各类水文测站的现代化测报能力。

除指导北京市先行先试,各地坚持问题导向破解监测预警难题。湖南省水利测雨雷达建设试点区域,实现洪峰预见期延长到2.5小时,且预测预报成果与实测情况基本一致;四川省水利测雨雷达建设试点实现强降雨有效监测、靶向预警,成功安全转移游玩群众100余名,并入选2023年山洪灾害预警避险十大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水利测雨雷达39部,并抓紧推进34部水利测雨雷达建设。2023年,新建水文(位)站2290处,雨量站2866处,目前,全国水文系统已建雨量站56279处、水位站20633处、水文站8481处,水文站网监测覆盖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了对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有重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

《瞭望》:在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方面有哪些安排?

王宝恩:伴随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蓄滞洪区启用趋于频繁。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以确保行蓄洪功能作为前提”的要求,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

一是摸清蓄滞洪区“家底”,组织完成98处国家蓄滞洪区“三逐一、一完善”工作,即逐一建档立卡、逐一明确建设管理目标任务、逐一开展安全运用分析评价和完善国家蓄滞洪区数字一张图。

二是加快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十四五”以来,水利部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安排500余亿元支持国家蓄滞洪区工程和安全建设,当前在建项目超过20项,创历史新高。

三是加强工程维修养护,2024年首次落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地方做好国家蓄滞洪区堤防和进退洪闸的维修养护,保障蓄滞洪区工程可靠运行。

四是强化非防洪建设项目监管,组织地方对蓄滞洪区内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分洪口附近、行洪通道内的设施开展排查整治,积极探索采取遥感监测等手段加强蓄滞洪区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监管,依法严格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批,维护蓄洪空间和容积。

五是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工作,汛前印发通知,指导督促地方及时更新修订蓄滞洪区运用预案,认真排查和消除病险工程等安全隐患,开展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演练,确保防汛关键时刻蓄滞洪区能够及时安全有效运用。

当前,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防汛形势严峻,水利部将继续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发展态势,指导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切实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

《瞭望》:在山洪灾害防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宝恩: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预测预防难度大。水利部初步构建了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截至目前,建设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点7.7万个,共享气象、水文站点5.5万个,试点建设测雨雷达41部,基本形成覆盖防治区的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网;建设30个省级监测预报预警平台,逐步实现在省级统一集中部署、省市县乡多级共享使用,基本实现监测预警信息直达村级防汛责任人,提升了信息化水平;先后安排实施3200余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提高了沿河村镇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与此同时,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前部署,积极应对。

一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会同中国气象局发布24小时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持续推进山洪灾害临近预报预警信息服务,以“一省一单”形式将预报强降雨区覆盖范围山洪灾害危险区名单及时通报地方。

二是完善预警叫应机制。督促指导地方畅通基层相关部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依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智能语音呼叫、平台预警信息签收等方式,实现预警-叫应-反馈闭环管理。

三是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汛前指导督促各地采取省级重点抽查、市县级全面自查和监测预警系统线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针对山区沿河村庄、施工工区等风险点位及区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逐一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四是落实转移避险措施。督促基层地方政府落实包保措施,明确“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的责任和措施。

刊于《瞭望》2024年第28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