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建在哪儿?烟台市莱山区用“AI”选址

2024-07-06 09:47:19 -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女儿啊,你看看今天的菜。有茄子、海带、土豆丝、炸黄花鱼、四喜丸子……一共8个菜,主食是野菜包子和米饭。”6月25日中午,烟台市莱山区黄海路街道后七夼社区的社区食堂里,69岁的倪萍拍了视频发给远在上海的女儿:“吃得饱,也吃得好,花费也不贵。”

孩子不在身边,老人就不太想做饭。去年,看到别的社区开起了食堂,倪萍心里也痒痒,跟社区反映:后七夼啥时候建食堂?

群众有需求,政府有响应。建社区食堂,关乎辖区老人的幸福感,莱山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民生事项来办。近些年,迟家、福地隆城、锦绣家园等社区相继建起了食堂。

社区食堂建在哪儿?烟台市莱山区用“AI”选址

后七夼社区食堂,也于去年底提上了日程。社区党委副书记吕远告诉记者,网格员走访摸底,老人们都赞成建食堂。可是,大家都希望食堂建在自己家附近。到底如何选址?这让社区干部犯了难。

“食堂建在哪儿,不能靠拍脑袋,必须有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莱山区大数据局的多媒体会议室,副局长孙元章打开“莱山区基层综合业务平台”的界面。辖区内街区、村居、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口、网格、车辆、九小场所等信息一应俱全。“后七夼社区一共3380户,6880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560人,占比超过22%,亟须一家服务老年人的社区食堂。”

莱山区大数据局、黄海路街道及后七夼社区,综合运用基层综合业务平台,对辖区内老人年龄段、分布情况等多项数据指标进行测算,对多个备选地址进行综合打分,最终确定了食堂的位置。社区绝大多数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食堂。

今年4月9日,食堂开始试营业,现在每天堂食的老人有二三十人,还有二三十人买饭回家吃,六七百人在食堂有过消费记录。“建个食堂,还用上了‘AI’。”吕远说,大数据帮助作决策,避免了盲目性。

社区食堂建在哪儿?烟台市莱山区用“AI”选址

这是莱山区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一个小例子。2022年,烟台市大数据局启动“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建设,并在莱山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上线智能报表系统,推动政务数据下沉应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底数不清、状况不准、多头报送等难题,以信息化手段为基层减负。

大数据运用,数据归集是第一步。一方面,申请包含国家、省、市三级涵盖33个业务部门、200多类的海量数据。另一方面,对全区7个街区、126个村居进行数据采集、梳理、清洗、归集,累计汇集数据63余万条。通过数据汇聚,打破信息孤岛,莱山区构建起基层治理的“数字全景图”,夯实了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底座。

让数字“活”起来,为基层治理赋能是第二步。莱山区以数据底座为基础,搭建了民生保障、补贴认证、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等十大专题功能模块、270多个应用场景。数据应用到区、街、村三级工作中,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减少基层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埠岚康惠社区,外来居民李大爷因为车祸致残。他不愿意别人知道他的伤残,也一直不知道可以领取补贴。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平台的“大数据主动发现”功能了解到李大爷情况,立刻成立走访小组,帮其办理了补贴。

莱山区安委会要求各街区提报最新的九小场所信息汇总表。街区只需登录平台,用“工作围栏”给各个村居发布在线表格,选择“数据汇总”,五分钟就能汇总到街区的九小场所信息。黄海路街道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利用平台处理日常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基层认可、工作人员愿意用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莱山区的做法在全市得到复制推广,获评2022年省级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