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珊瑚的女孩

2024-07-06 14:36:09 - 北京晚报

种珊瑚的女孩

▌云栖

人终其一生都在阅读,阅读生活,阅读书籍,阅读经历,阅读历史,阅读命运,更阅读天生万物。在王棵的长篇儿童小说《珊瑚在歌唱》中,海洋深处的生生不息和喜马拉雅的神秘巍峨构成了亿万年的呼应,而人类在这沧海桑田间热烈、温情、执着地一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边修复着自我基因中的不完美。

小说以小女孩每朵成长过程中对海洋的探索为主线,以母亲在东南亚大海啸后的创伤后遗症为暗线,不仅为小读者们呈现了人类生存与海洋生态的密切关系,还用看似纤细的、温情脉脉的笔触在人的内心播下家人之爱、朋友之爱、同事之爱、万物共生之爱的种子。掩卷之余,眼热心暖,人生可爱之感涌动周身。

王棵在小说中巧妙构建了每朵成长之路上亲近海洋的三次关联事件。

未满八岁的每朵,第一次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在母亲对大海的忧惧战栗中结束,意犹未尽。这既是对孩子天性的认知,亦是对亲情之爱的伏笔。每朵虽小,却对母亲的感受深深体恤;母亲虽对大海无比恐惧,却仍会陪伴家人,悉心照料。这种深切的爱在第二年暑假的海岛之行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王棵在这之后用大量的笔墨和篇幅完成了每朵成长的重要一环——遇见珊瑚,了解珊瑚,种珊瑚。文本中嵌入了大量的海洋知识,娓娓道来,甚是有趣。这一次,母亲不是站在岸边,而是和大家一起上船。这无疑是一次对创伤的挑战,作者似乎不经意的一笔,流露出对人物的悲悯和体认。没有人能对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无动于衷。时间的洗刷,亲人的理解与鼓励,才有可能迎来创伤的治愈。

每朵在大海的寂静中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血流或心跳的声音,也可能只是紧张时的幻听。从探索一号礁盘到三号礁盘的珊瑚,王棵让每朵渐进式地体会到人与海洋共生的关系。尤其是碰撞珊瑚的事件,构成了人与珊瑚更深层次的联结。这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进情节,从而打开了每朵了解珊瑚、了解海洋的大门。让遇见成为热爱,让热爱成为信念,王棵透过每朵的成长传达了天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理念,亦是他对大海的深厚宽广的热爱与敬畏之情的集中体现。亲人的担忧让懂事的每朵愧疚,而对珊瑚的深入了解让每朵落泪了。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无不带着泪水,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才能让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种珊瑚,小说所承载的终极事件款款走来。它是每朵表达愧疚的途径,也是小说里人类与自然万物相连的桥梁。这桥梁仿佛音乐之中的柔板,流淌、浸润,苏醒、充盈,在人物的体内诞生了浩荡、明媚的气息。在这映现着星辰大海的气息中,王棵塑造了海洋保护者的群像:经历丰富、建立了民间环保组织的麦叔、麦婶,研究珊瑚保护与培育的科学家曾阿姨、童老、邱伯伯,弃商从事海洋研究的父亲、被亲情和养育珊瑚治愈的母亲,还有积极投身海洋保护志愿者队伍的朗乐、每朵,以及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工人、渔民……翱翔在“海洋天空”的柱形阳光里,十七岁的每朵终于洞悉了爱与希望的生命奥秘:人生是一场神秘的到来和离去,但不论世事如何变化,人与自然都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

小说中最华彩的一笔,是母亲在当年遭遇海难的地方亲手种植了一株珊瑚。在废墟上重新种下生命,重新认识大海,重新确立万物相生的人生理念,并且坚定地践行下去,这是王棵作为军旅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城市发展和过度的海洋捕捞、非法渔业活动的现代社会,“海底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类各种各样的嘴脸”,坚定的守护精神愈加显得弥足珍贵。万物有灵,作为地球之心的海洋,它是温柔的慈母,亦是咆哮的暴君,而珊瑚就是慈母与暴君孕育的均衡海洋生态的和平歌者。它们用柔弱的身体构建出无比坚固的珊瑚礁,与人类共同演奏着和谐共生的生命柔板。

王棵所写的珊瑚的“歌唱”——是与天空、云彩、风、山、星星、人类的交谈,是渴望与世上万物共同歌唱自由、和谐的愿望,是自然与人类相遇时灵魂散发的微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