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怎么走?科学家给出“通专融合”的路径

2024-07-06 15:55: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冯妍严峥文科技日报记者王春

AI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也引领着思维模式的创新。如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可以做很多事,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在7月4日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主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周伯文发表演讲,提出“通专融合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战略路径”。在他看来,建立在AI大模型强大泛化能力上的专业能力,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与目前的大模型相比,这种系统可以更高效、更好地适应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周伯文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通专融合“价值引爆点”之后,会出现一个高价值区域,其中的大模型在专业能力上应超过90%的专业人类,同时具备强泛化能力,即广义人工智能的能力。谁先进入高价值区域,即意味着谁的能力更强,拥有更多的场景和数据飞轮,并因此更早拥有自我进化迭代的能力。

中国AI怎么走?科学家给出“通专融合”的路径

大会期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展示了来自书生大模型的三个产品:书生·浦语2.5、书生·万象和书生·分乌。继2021年10月发布以来,书生系列历经从单一视觉模型到通用大模型体系,再到通专融合大模型体系的成长历程。

其中,书生·浦语大模型发布了2.5版本,该模型在尝试模仿人的思考过程,推理能力比上一代提升20%,同时模型自主规划搜索、撰写专业回答的效率也比人类专家提升60倍;“书生·风乌”大模型将跨模态的通用大模型与气象海洋专用大模型融合,能实现短期到长达多年的高精度天气预报。

人工智能大模型究竟应该泛化发展还是专精化发展?书生大模型给出了中国AI的探索路径。在周伯文看来,作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发展范式,“通专融合”将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能打造出完整的技术体系。

会议期间,为推动大模型技术落地、应用拓展,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发布了浦源生态共赢计划。首批加入计划的项目包括:浦源大模型挑战赛、IEEE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作组、书生·翼飞翼型AI生成式系统。

中国AI怎么走?科学家给出“通专融合”的路径

站在AI前沿,如何通专融合?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国家级研究平台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探讨在通用人工智能浪潮下,各自的使命和协同之道。专家们认为要“聚势成峰”,实验室之间、产业之间密切结合,实现AI战略科技力量的协调与引领。

论坛上,《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发布。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介绍,该报告从基础支撑、资源与环境、国际合作交流等五大维度出发,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对46个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治理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保持美国全面领先、美中两强引领的总体格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但尚未形成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该报告建议,要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强化前瞻部署和原始创新,加快高水平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