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寻陆羽不遇

2024-07-06 20:15:00 - 东方网

转自:新民晚报

被誉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的陆羽古道,算得上是“最寒酸”的遗迹,游客寥寥无几。然走在古道上,别有一番意味。古道蜿蜒曲折,两旁植被茂密,绿意盎然,伴有溪水流淌其间,在视野开阔处,可以远眺山下水库、水田及村落,其景美不胜收。沿古道拾级而上,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陆羽,这位被尊称为“茶圣”的人,究竟是如何在这条古道上探寻茶的奥秘,将茶与生活、生命融为一体的呢?

夜读 | 寻陆羽不遇

吸引我探寻这条古道,缘于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陆羽哆嗦着嘴唇说:“我是一个享受人间温情的孤儿。”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人泪目,让人心疼。

准确地说,陆羽应该算是弃儿。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因其相貌丑陋,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西门外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不知道孩子的名字,智积禅师便用《易经》算了一卦,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大雁成群,空降于陆地,虽然力量并不强大,但阵势蔚然可观。禅师认为此为吉卦,于是按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从此,陆羽便跟随智积禅师,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因智积禅师爱茶,每日不可少茶,所以陆羽自打记事起,就和禅师学茶,为他煮茶。

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离开寺院,去了参军戏院作伶人。参军戏是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由十六国时期石勒使俳优扮演讽刺贪官周延之戏而得名,因周延是“参军”,后代就将此类戏剧名之“参军戏”。一艺人扮成参军,另一艺人从旁戏弄。被戏弄的称“参军”,戏弄他的称“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对话和表演,由此成为表演形式。陆羽当时扮演哪个角色,无从考证。

后来,他遇到了他的伯乐——朝廷官员李齐物,两人煮茶论道,相谈甚洽。李齐物很是欣赏陆羽的茶技和诗文,就推荐陆羽到了声名远播的火门山书院求学。在火门山书院,陆羽遇到了恩师邹夫子。他跟随邹夫子修孔圣之学,学百家之言。同时,邹夫子也是一个爱茶如命之人,在夫子的鼓励和启发之下,陆羽对茶深加钻研,对茶更加挚爱,他有了为茶著述的念头。

上元初年(760年),20多岁的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弘扬茶文化,教当地百姓种茶制茶,访山问茶求道,走得多了,便在当地的霞幕山上走出了一条小道,被今人称为“陆羽古道”。在这里,陆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的撰写,成为世界首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中,陆羽不仅详细描述了茶的品种、产地、采摘、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还阐述了茶与人生、茶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陆羽一生遇贵人无数。在他20多岁时,认识了40多岁的皎然大师,2人成为持续一生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不仅是佛学大师,同样好茶善诗。大师曾寻找居于湖州的陆羽,却没有找着,遂写下一首《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和皎然大师一样,我漫步古道,也寻陆鸿渐不遇。古道旁,标记的是陆羽的前尘往事。他或许曾在这条古道上,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味着山间的茶香;他或许曾在这里,与茶农交流,了解茶叶的生长和制作过程,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他或许曾在这里,静心思考,将茶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心灵深处,悟出人生的真谛。

陆羽是第一个把茶的自然属性和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结合到一块的人。他将茶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茶经·五之煮》曰:“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也就是说,茶汤浸出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有限,因此,泡茶的水不宜多,多了滋味就淡薄。“水满则溢”,茶若满碗在行茶过程中又难免会洒溅出来,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故茶不宜满碗的规则,蕴含着天道茶理,即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而《茶经·七之事》讲述茶事历史47则,其中有些以茶养廉的故事,即齐国宰相晏婴“茗菜而已”、扬州太守桓温“宴唯茶果”和南齐世祖灵床“但设茶饮”等。不知道现在常说的被纪检部门请去“喝茶”,是否暗合了《茶经》中的“俭”之道。

陆羽说,我一生爱茶,一生写茶,要感念的人太多,与良师益友,共度此生。走在陆羽古道上,我仿佛感受到茶的气息和韵味。欣赏着茶树的翠绿,聆听着风吹过茶树的沙沙声。这一切都让我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而美好的世界。茶,既可以提神醒脑,又可以陶冶情操;既可以品味生活的苦涩,又可以领略生活的甘甜。茶,是人生的镜子,映照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境界。

寻访古道,不仅仅是在探寻历史记忆,更是在寻找一种生活的启示和人生的智慧。无论生活如何艰辛,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用茶的智慧去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在大自然中寻回内心的平静。(徐连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