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物理人生 书写传奇华章

2024-08-06 14:35:49 - 北京晚报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昨天,上海交大、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联合发布讣闻,缅怀李政道。“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为祖国科学明天的无私奉献,将永载科学史册;他淡泊名利、笃行致远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与学子不懈奋斗,铸就中国科技新的辉煌。”

百年物理人生 书写传奇华章

传奇人生

唯一拥有的正式文凭是博士学位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打小酷爱阅读,所读书目遍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常常沉浸书香便不知书外所踪。正是这份勤学善思,李政道演绎了从小学到本科均未取得正式文凭,唯一拥有的就是博士学位这一罕见传奇。

李政道16岁时通过自学,考上浙江大学,师从“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两位老师的教导点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学的心灯。由于战争动乱,李政道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中国物理学界富有名望的教授吴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最优质的物理学教育平台。1946年,经吴大猷推荐,李政道以大三学生身份破格获得机会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四年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芝大天文系任助理研究员。此后,李政道又先后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

摘得桂冠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长期沉浸于物理学的美妙世界中,自称物理是其生活方式。在李政道车载斗量的学术成果当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1957年,他与杨振宁一起,用这个定律摘下了物理学的王冠——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院杨振宁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李政道教授以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理由是“因他们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重要发现”。李政道和杨振宁自1956年10月1日正式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到以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荣膺诺奖,历时仅13个月整,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的纪录,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心系祖国

百年物理人生 书写传奇华章

1984年5月18日,李政道(右一)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作学术报告。新华社发

多次回国讲学并建言献策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1979年至1989年,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创设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1985年,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

●1998年,发起设立秦惠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择优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

●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促成北京谱仪(BE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

●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

缘分深种

为北京科技发展

和长城保护贡献力量

李政道与北京亦有着难解的缘分。他曾多次来到北京,对于北京的科技发展始终倾注心力。

他围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极力助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为我国在世界领域内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典礼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如果没有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概是建不起来,或者会拖延很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李政道为中国的高能物理发展“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贡献。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中国能够做成这样一台加速器,在这之前中国也没做过像样的一台加速器。”

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李政道也为保护长城慷慨解囊。1984年,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据报道,18位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参加了活动,他们每人捐款500美元,共9000美元,其中就有李政道。

斯人风范

何祚庥院士回忆一件小事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即与李政道先生结识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得知李政道先生故去的消息后,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

“李政道教授和我是同一时代的物理学中人。按年龄仅比我大9个月。所以,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成立一个由彭桓武老师任所长、由我任副所长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对我个人来说,这件事太大,太困难,不知从何做起!却正值李政道教授又在那时访问中国。我当然立即抓住机会,向李政道请教如何办好理论物理研究所。他思考了一下,立即回答说:“还是这样办,我请你到美国,由西到东,去美国的各个理论物理的研究单位去考察一次,看看美国是如何进行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于是,他当即画了一个由西到东的路线图,并告诉我,所需费用会由他打电话请当地招待。于是,我们这个理论物理研究所当即成立了一个五人组成的考察团,去美国参观、学习并考察美国如何进行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这次三个月之行当然使我们大开眼界,也先后结交了许多同行……”

本报记者孙乐琪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北京日报、中国科学报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