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选址很重要,尤其得重视这一点
转自:中国旅游报
为民宿建立自然灾害防护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政府、民宿经营者、游客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等阶段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民宿及其住客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期,受台风和强降雨天气影响,全国不少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这不仅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给部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游客带来人身伤害。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压紧压实旅游民宿等行业的基层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督指导责任、行业经营主体责任、社会公众配合责任,做好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民宿的经营管理理念中,“家”的概念被广泛提倡。该理念强调的是为游客提供如家一般的温馨服务,安全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旅游民宿应将“安全”纳入建设选址的重要考量,构筑更加牢固的自然灾害防护体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民宿数量迅猛增长,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这些民宿有的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有的坐落在古镇之中,有的“生长”于繁华的现代都市。
当前,旅游民宿建设选址主要是结合区域经济、客源市场、交通便利性、旅游资源禀赋、周边环境、基础设施配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似乎都是基于如何让民宿从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考虑。也就是说,是从“经济”的视角思考旅游民宿的建设选址问题。随着旅游者对于休闲度假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民宿的建设选址与经营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注重对生态环境和特色化场景的追求,进而为游客创造新奇特的体验经历。然而,对于民宿建设选址最不能忽视的是安全的考量。笔者认为,从安全角度考虑旅游民宿建设选址,至少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应在旅游民宿规划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乡村旅游民宿的规划实施扶持计划。
除了投资商,许多乡村旅游民宿的经营者是普通农户,他们希望通过发展民宿增加家庭收入。因此,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乡村民宿的规划管理工作,将民宿设计以及包括自然灾害防护在内的科学建设选址等内容纳入规划范畴。
针对一些特色鲜明、个性化强的建设选址方案,政府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禁止策略,而应秉持审慎而灵活的态度,积极引导并督促相关项目方完善自然灾害防护措施。通过这一方式,政府可以平衡民宿发展与确保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尊重个性与创新的同时,为游客及当地居民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其次,从自然灾害防护的角度编制旅游民宿安全建设选址指导手册,并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巡查制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明确哪些地方不适宜建民宿,如避开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地点,远离洪水泛滥区、河流湖泊的洪水影响区域。对于已经建在危险地段的民宿,要向业主提出明确的风险防范警告,并将其列入重点防控名单。同时,聘请专业机构对其进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因地制宜地提出改造建议,建立安全屏障,加强巡查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要建立一套多主体参与、多阶段结合的自然灾害防护体系。为民宿建立自然灾害防护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政府、民宿经营者、游客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等阶段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民宿及其住客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旅游民宿经营者应根据民宿的具体情况及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类型,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疏散路线、避难场所、救援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等内容,并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定期组织员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另外,列入重点防控名单、存在安全隐患的旅游民宿,需要经营者在每年自然灾害频发阶段主动向预订游客告知自然灾害风险,并提供有关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等信息。
二是与当地气象、地震等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同时安装灾害监测设备,如雨量计、地震传感器等,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有条件的旅游民宿,尤其是处于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民宿,可借助更多的人工智能系统和科技手段防范自然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结合应急预案及实际情况躲避灾难,并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消防队、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救援支持。
三是加大灾后重建与恢复支持力度。一旦发生重大灾情,灾后重建是旅游民宿恢复运营的关键环节。除了保险公司在赔付范围内提供必要的理赔之外,地方政府应积极介入并强化金融支持,提供更加优惠的灾后重建贷款,帮助民宿摆脱困境、恢复元气。灾难过后,民宿经营者应深刻反思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未来的运营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原题:《安全应成为旅游民宿建设选址的重要考量》
编辑:李凤
审核:邓敏敏